自费的勤学生
除官生外 , 琉球还派遣了数量众多的自费或半自费留学生 , 前往中国福建和其他地区“读书习礼”或学习生产技艺,这批留学生又被称为勤学生,其名称来源自《久米村系家谱》“为勤学事” 。相比公费的官派留学生,琉球的自费或者半自费的勤学生群体数量更为庞大,有学者估计在超清代有超过一千名琉球勤学生来到福建,而目前根据琉球方面的家谱史料,能够确切考证出家世姓名的勤学生就有300多名 。

文章插图
虽然不享受正式的官方待遇,但这些勤学生也带有半官方色彩 。这些勤学生往往跟随琉球使团前来,会受到中国政府的接待,但其拜师学艺,寻找老师的活动都属自发,并无官方统一管理 , 琉球政府在行前赐予他们金银货物作为日后在华求学生活的资金 , 如果他们是随使节团北上进京,也会被当作使者受到中国政府的赏赐,总之虽然其待遇不如官生 , 但也是有相当保障的 。
与在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的官生不同,勤学生求学地点集中在距离琉球较近,联系最为密切的福建地区,赴闽后他们会拜入当地先生门下求学,除了“读书习礼”或“学文习礼”这些与官生类似的学习内容 , 勤学生还很重视对生产技艺的学习,以满足琉球王室的需要和琉球居民的生产生活要求,勤学生学习内容包括天文历法、风水地理、制茶制漆、番薯种植、甘蔗制糖、绘画书法、医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
根据史料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学习内容多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如金锵在成化元年(1465年)八月十五日 , 以通事身份,随正议大夫程鹏赴闽 , 学造历法 。这也是目前所知最早前往中国的琉球勤学生 。松氏比屋 , 弘治三年(1490年),跟随贡使入闽赴京 , 学烟花火药;毛文英,嘉靖二年(1523年),以王舅通事身份赴京朝贡,返回时在福建学习“凤凰桥”及“石龙头”造法;野国,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以总管身份随使团赴闽,学习番薯栽培之法……这些更接地气的生产技术对琉球的影响并不小于儒家文化,比如那位松氏比屋就是将中国烟花技术引入琉球的第一人,“本国为烟花戏自此而始” 。

文章插图
福州琉球馆,官方名称“柔远驿” , 现位于台江区琯后街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 。勤学生入闽后的学习和生活主要在琉球馆
这些勤学生的留学时长以七年为限,同时赴闽的次数并没有限制,琉球王室会依据需求派遣勤学生多次赴闽学习所需的专业技术 , 一些勤学生也会依据自身需求再次请求王室赴闽读书 。康熙年间 , 久米村人金溥甚至有先后三次赴闽勤学的记录 。
“欲寄相思泪,不知何处流”
光绪元年(1875年) , 由于日本阻贡,久米村人林奕丛赴闽读书后,琉球终止派遣子弟赴闽勤学,官生派遣制度也一并废止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为国子监祭酒的王士祯曾对琉球国做出评价:“向慕文教,琉球于诸国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 。”琉球国向中国的积极靠拢,其政治意图诚如中山王尚真所言:“臣祖宗所以殷勤效贡者 , 实欲依中华眷顾之恩,杜他国窥伺之患 。”长期以来,琉球以强大的明清为庇护 , 对外有威慑北邻日本,保障自身安全的考虑;对内树立政府威望,维持朝贡贸易这一重要经济来源 。由官生派遣和入闽勤学共同组成的琉球生赴华留学制度是宗藩体制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加强了中琉间的宗藩联系,而且对中国儒家思想和文化,中国先进生产力在海外的传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明清两朝,包括官生与勤学生在内,琉球向中国派出了数以百计的留学生,他们成为了琉球的文化精英,并通过政治或者教育的影响而改造了琉球,向琉球输入了儒家思想,使其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洗礼,从一个没有文字的国家变成了在东亚享有美誉的“守礼之邦” , 这一意识形态资源也有助于维护琉球国王的统治 。另一方面,留学生带给琉球丰富的物质生产技术,有效推动了本国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琉球贸易枢纽的作用更加突出 。
- 烟雨江湖非少林佛法怎么到299 烟雨江湖非少林佛法怎么到300
- 长葛到少林寺怎么走
- 嵩山和少林寺是一个地方吗 嵩山和嵩山少林寺是一个地方吗
- 如何评价电影新少林寺
- 小孩容易经常低烧是什么原因
- 烟雨江湖如何加入少林
- 易经数字10代表什么意思 数字10代表什么意思
- 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在哪里拍的 少林寺之得宝传奇什么时候拍的
- 少林寺穿搭bgm是什么歌
- 少林寺穿搭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