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区的张家湾,有着一处琉球人墓园,根据学者考证,这里前后共埋葬过14位琉球人,出身在碧海蓝天的群岛,却最终归葬于水深土厚的幽燕大地,这群远离故土的琉球人多是来华使者或者留学生 。其中最早安葬在此的,名叫蔡宏训(汉名),他被琉球国派到国子监研读汉学,雍正二年(1724年),因病而逝,皇帝下赐300两抚恤 , 并在张家湾为其修墓 。能够得到皇上的亲自过问,是因为蔡宏训的琉球“官生”身份 。
公费的官生与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
明洪武五年(1372年) , 朱元璋遣使招谕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王派遣使团赴京,自此 , 中琉间五百多年的藩属关系正式建立 。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感于琉球“修职勤且最恭顺” , 特别提出琉球中山王、山南王可以派遣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留学,学成后归国,由此开始了持续明清五百年的琉球官生派遣制度,这一期间琉球共派遣官生26批,人数约96名 。
在明朝时期的官生,均就学于南京国子监,未随永乐帝迁都北京而改变 。这些进入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留学生受到了充分礼遇,他们大多本就是王室贵胄,抑或已被委以重任,明朝给他们的待遇相当于正七品以上的外藩子弟,由此被称“官生” 。作为未来琉球国的统治精英,他们学习的内容也以儒家文化、册封礼法为主 ,
官生在华学费和各项生活费用由朝廷承担,皇帝还专门命人为其建造光哲堂和王子书房,作为他们的宿舍 。于夏、冬两季还分赐琉球官生及其从人季节性衣物、靴袜、被褥,并成为了此后定例 。除了在物质上的丰厚赏赐外,官生归国时,皇帝还派专人一路护送至闽 。
在明代早期,琉球官生皆是王公贵族子弟,其后当长一段时期内,官生名额由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所垄断 。所谓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是对明朝前期一批福建移民的统称 。为了方便琉球朝贡 , 明朝向琉球赐予舟船和福建舟工,加上其后陆续出现的其他自由移民,渐渐出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福建移民团体,称为“闽人三十六姓”,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一个自己独立的聚居区 。这个村落,最早被称为“唐营”或“唐荣”,后来改名为“久米村” 。
由于通晓汉文,熟悉中国礼仪,同时还掌握了比较先进的航海技术,在中琉朝贡交往中久米村群体就深受重用 , “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 , 总为指南之备”,并且职位还能够世袭 。从明代中期开始,久米村人就凭借文教的优势垄断了官生的所有名额,一直到清代中期,琉球的贵族子弟也就是首里士族才开始加入官生队伍 。明清两代琉球共遣官生人数约96名,其中久米村人有58人 。
官生名额被一个侨民群体长期垄断,琉球国王自然内心不安,但一直没有借口采取行动打破久米村人的垄断 。直到嘉庆年间 , 从久米村出身的官生蔡世昌自发向国王进言,主张在王城首里设立儒学,从琉球贵族子弟中选拔官生 。琉球尚温王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样久米村子弟对官生资格的垄断被正式打破 。但此举也激起了久米村人的反弹,他们掀起了小小的暴动 , 放火焚烧了蔡世昌在久米村的住宅以宣泄不满 。暴动很快平息下去 , 但也让琉球王放弃了用考试选拔官生的做法 。

文章插图
明清琉球遣华使团久米村人担任部分官职统计表
碰到了钉子的尚温王也不敢动久米村人的蛋糕,他想出的办法就是扩大官生名额,也就是 “副官生”的方案 。所谓“副官生”就是给每位官生再配一个小伙伴,恳求中国皇帝让这些小伙伴作为陪同也能够进入国子监入学,这样,在不明着要求扩大官生名额的情况下,实际入学名额就扩大到了8人 。在分配上,官生和副官生名额都由久米村和首里士族各占一半 。但这种打擦边球的办法根本未被清政府接受,这多次尝试后也只落得一个“奉上谕,与例不符,遣令回国”的下场 。从嘉庆十年(1805年)后,官生名额又恢复到了4人,由久米村和首里士族各占一半 。
- 烟雨江湖非少林佛法怎么到299 烟雨江湖非少林佛法怎么到300
- 长葛到少林寺怎么走
- 嵩山和少林寺是一个地方吗 嵩山和嵩山少林寺是一个地方吗
- 如何评价电影新少林寺
- 小孩容易经常低烧是什么原因
- 烟雨江湖如何加入少林
- 易经数字10代表什么意思 数字10代表什么意思
- 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在哪里拍的 少林寺之得宝传奇什么时候拍的
- 少林寺穿搭bgm是什么歌
- 少林寺穿搭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