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古人的讲究很多 , 名讳就是其中之一 。天地君亲师都要避讳 。通常有三种: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也就是不能与他们重名 。

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文章插图
一 , 避尊者讳 。尊者最大莫过于皇帝 , 称九五之尊 。当朝无人敢取皇帝的名字 , 是会被杀头的 。不仅如此 , 连本朝的地名、书籍典章遇之也要避讳 。著名的八朝古都开封 , 原称启封 , 因避当朝皇帝刘启才改称开封 , 沿用至今 。
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文章插图
北京的皇宫按方位 , 北门本是玄武门 , 但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而改称神武门 。当朝出的书凡遇玄字也要缺笔少划加以区别 , 以示敬畏 。
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文章插图
二 , 避亲者讳 。至少五服以内 , 后人不能与先祖重名 , 以合礼制、表达孝道 。
三 , 避贤者讳 。古之圣贤 , 后人敬仰 , 少有人取他们的名讳 。
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文章插图
万世之表的孔子 , 字仲尼 , 后世有叫司马仲达的 。没听说有人叫某仲尼 。
还有一种现象 , 一般人都不愿提 。就是避历史上大奸之人的名讳一一"人从宋后少名桧" 。的确没有发现有谁叫某桧 。
当然中国历史悠久 , 人口众多 , 不管为官为民 , 出现重名的现象也很多 。
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文章插图
1 , 唐德宗一次宣韩翃进宫 , 宣旨官一时犯了难 。当时有名的韩翃就有俩 , 一个是著名诗人 , 一个是边关将领 。德宗加了一句:"就是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
本题所提到的马得功就属这一类 。
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文章插图
2 , 趣闻 。明朝大臣李东阳来江浙督学 。在阅卷中发现了一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考生 。心中不悦 。召其面见 , 有令其改名的想法 , 于是出了上联:
蔺相如 , 司马相如 , 名相如 , 实不相如 。
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文章插图
这位考生毫不示弱 , 立刻对出下联:
魏无忌 , 长孙无忌 , 彼无忌 , 我亦无忌 。
古人所讲的避讳 , 是指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 以及君主或尊亲的超然地位 , 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 以示尊重 。
避讳的总原则在《公羊传·闵公元年》里记录得很清楚:春秋为尊者讳 , 为亲者讳 , 为贤者讳 。
也就是说分为三种情况 。
一、为尊者讳这个很好理解 , 皇帝叫什么名字 , 天下就必须避讳这个名字 。
古人讲究避讳,明末大将黄得功手下有个同名总兵叫马得功,为什么不避讳?

文章插图
(康熙帝)
比如 , 康熙名玄烨 , 不但整个清朝都在避讳这两个字 , 甚至避讳到唐朝去了 , 清朝改称唐玄宗为“唐明皇” , 就是在避讳这个“玄”字;
雍正登基后 , 他的兄弟们全部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 , 也是在避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