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东北话是外地人根本理解不了的?

我是地道的辽宁人,但是一晃离开东北都十几年了,嫁了个四川老爷们儿,不过现在这个四川老爷们儿跟我回辽宁生活有一年多了,想想刚结婚那会儿,他初来东北,也是挺晕乎的 。
有一次他跟我舅舅聊天,问我舅舅大车好学不?我舅舅开的是那种重型大卡车,我舅跟他说,你要是脑袋转磨磨(我舅说的音是zuan四声mo一声mo 轻声),学的就快!
我老公就蒙了,他不明白转磨磨是啥意思,我舅舅又不太会解释,俩人一直在那就 转磨磨,比比划划的,后来我舅一拍大腿,说,就是你得脑瓜子得灵巧点 。
脑瓜子,一时又让我老公有点晕乎了 。
还有一次,我俩在那嫌逗,我说看你那老么卡尺眼 的样不 。他说,你才 老么卡尺眼 呢,我问他知不知道这话是啥意思?他说不知道,反正听着不像什么好话 。
还有“旮瘩”,他问什么东西在哪?我告诉他,在那旮瘩呢,他就蒙了,问什么旮瘩?
我老叔以前跟他说过一个“把钉子”,刚才想起来,我问他,他说现在他也没整明白“把钉子”到底是啥意思,哎,这是我失职,这么多年了,都没给人家解释好这个“把钉子” 。
其实东北话大多数都还是比较好明白的,但是有很多地方土话还是比较有特点的,同是辽宁人,也有好多人听不懂辽宁话,像我们这里一个小县城的,跟市里说话的味儿就有不同 。
我们现在结婚十多年了,我老公在这边生活,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遇到像我爸那样上了岁数的,偶尔说点老土话的,他就得想一会儿,连蒙带猜的,就像我到四川的那感觉一样 。“老鼻子了”,“卡秃噜皮”,“赛脸”、“咕拥”、“瘪犊子”、“完蛋玩意儿”、“来回撕吧”、“捅咕”等等,对于刚到东北那会儿的我家四川老爷们儿来说,就像是我到了四川,听他们说的那些话的感觉是一样的 。
“买孩子去”、“过来耍哈儿”、“你在爪子”、“啷个多!”、“耍个锤子” 。。。
以前在北京工作的时候,邻居家是一家三口的安徽人,孩子是个五岁的小女孩儿,大人会说他们家乡话,但是小孩儿不会,不过总跟我们玩儿,玩儿习惯了,有一次她爸爸来家接她,走的时候不小心撞到她了,她一抬头,来了一句:“你嘎哈呀?”,把他爸吓了一跳 。
虽然在我家都尽量说普通话,但是我家大宝现在在辽宁这上小学,还是已经满嘴的大碴子味儿了,时不时的还会冒两句四川话,哎,异地结合的,真是难为孩子了 。
我是东北比较大城市——铁岭人,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是有山有水有河流的地方大家都听说过吧!希望各位有空来东北大铁岭游游湿地公园,登登龙首山,看看乾隆皇帝驻陛之地 。生于东北长在辽宁,从小到大都是听东北话讲东北话,用一句流行语就是满嘴大碴子味!对这种充满亲切感的语言真的是情有独钟!
其实东北泛指辽吉黑三省,东北话在这三个省份也是各不相同,并非像春晚小品里面演员说的那么通俗易懂,可能全国人民都对嘎哈呢……这三个字耳熟能详,不过东北话的丰富内容可并非嘎哈呢能代表!不说省与省的语音,语言有区别,就是辽宁省的市,县,乡,镇都会各种各样,一些生僻的有语即使你是东北人都不一定听得懂 。东北话发音不用多说了,平翘舌大部分都是分不清楚的,四,是,十都是一个音,人就是银!热铁岭会说成越,肉会说是右!下面来说语言的字眼,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儿!
那是小学四年级第一次回我老爷爷家,距离我居住地才二十多公里,根本不能算远!老爷爷家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差,物质贫乏,给我包的酸菜馅儿饺子 。是放个小方桌坐炕上吃,老奶奶告诉我一句话……大孙子把棉(脑)袄擓(kuai)了,呛吧!东北话应该是说把棉袄脱(陀)了,造吧!我想想应该是这个意思,那就脱棉袄,吃吧!真的就呛滴小肚子溜圆 。晚上农村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老奶奶又说一句算彻底把我整蒙圈了 。大孙子把起灯递给我,当时真的是一头雾水,起灯是啥呀?老姑递过去我才知道原来是火柴,东北话叫洋火!东北的洋还有洋钉子,其实就是铁钉 。还有去捡废品叫捡洋(落)烙 。铁岭县境内把村子叫堡(pu)子,吉林就叫屯子,丰收了瓜果蔬菜结果多,辽宁叫结滴溜涮挂,吉林叫结滴哩嘟噜,我们叫姑姑的丈夫是姑爷,吉林是姑父,而且是连一起的顺嘴溜达出来,声调往上扬像说的是一个字 。关键是会笑话我们辽宁人这个称呼,因为我们辽宁把女婿也叫姑爷,不过就是发音不同,姑(夜)爷就是姑姑的丈夫,姑(夜儿)爷就是女婿!仔细琢磨还是吉林的叫法准确,接近普通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