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三 )


以上是留法勤工俭学时的邓小平,时年16岁的照片 。
邓小平的第一份工是在法国南部重工业城市克鲁梭钢铁厂,“工种”是轧钢车间的轧钢工,进厂注册日期是1921年4月2日,编号是07396 。轧钢车间的工作就是把高炉里熔融的钢水先铸成钢锭,再轧成钢板 。这项工作不需要专业技术培训,但劳动强度极大,而且常有危险 。钢材(钢条或钢板)的重量通常是几十上百公斤,在高达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车间内,在被钢水映红了的热蒸汽中,工人们要用长把铁钳夹着火红、炽热的钢材拖着跑,如不小心摔在热轧的钢材上,全身定被烫伤 。有时轧机发生事故,钢条从轧机向外射出,乱穿乱刺,也会发生伤亡事故 。工人们每周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50多个小时,有时还要加夜班 。在这个工厂里,中国学生的工资十分微薄,固定工资每天只有12至14个法郎 。17岁的邓小平,尚未成年,身材矮小,要做如此繁重的苦工,而按法国的规定,不满18岁的只能当学徒工,而学徒工的工资则更低,每天只有10法郎 。勤工俭学的学生,住在离工厂20里地的盖沙南宿舍,二十几个人住一间大屋 。宿舍设有食堂,可吃早晚两餐,中餐则只带面包在工厂吃,渴时就饮点自来水,肉菜皆无 。食堂的饭菜虽比外面便宜,但一顿也要40至70生丁 。学生们还要买工作服穿去上班,每套价目也要20到30法郎 。做的是苦工,工资却十分低,温饱都解决不了 。后来,邓小平在谈起这20多天的轧钢工生活时说:在克鲁梭钢铁厂,做一个月的苦工,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还倒赔了一百多法郎 。
这段苦工生涯虽然短暂,但对于邓小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历,他初次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同时,这段时间的雇工生活,也使他对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中真正的产业工人有了初步的认识 。
1921年10月22日,邓小平受雇香布朗工厂,“工种”是“扎花工”,就是用
纱和绸子做花,然后把花扎在一根铁丝上 。报酬很少,大约100枝花才2法郎,熟练工每天才挣得10多个法郎,每人每天要做600到700枝花才能维持生活 。邓小平和同伴们头也不抬拼命地工作,这样低收入的工作也只维持了几天 。邓小平再次失业 。
此后,邓小平碰上什么干什么,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去干,所得收入也仅仅勉强糊口,当时一块羊角面包和一杯牛奶对于邓小平来说已是很奢侈了 。1974年邓小平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途经巴黎时,特意购买了一整箱羊角面包,可见留法时的羊角面包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 。
1922年2月14日,在蒙达尼附近夏莱特的哈金森橡胶厂,邓小平成为一名临时工人,开始了他的第三份工作,这是他到法国后进入的第二个大工厂 。18岁的邓小平每天站在工作台前10个小时,生产5000双胶鞋 。工作是极其单调乏味的手工劳动,将鞋底、鞋垫及鞋帮放在木模上,然后和里衬贴起来,每小时能挣1法郎 。
1925年11月,邓小平进入巴黎近郊的雷诺汽车厂做工,雷诺汽车厂是法国著名的大企业之一,有一万多人 。此时的邓小平已经21岁,法语流利,成为一名钳工学徒,几个月后成为一名钳工,有了较多的收入 。40年后,邓小平被“流放”到江西省南昌市郊新建县的拖拉机厂参加劳动,重新成为一名钳工,干起活来依然很熟练 。
从1921年开始,邓小平经历了艰苦的“勤工”“俭学”生涯,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主义的精神,留法的郑超麟曾回忆说: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7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蹦蹦跳跳,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 。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使他克服了在法国留学期间的种种困难,而且还在思想上发生质的飞跃,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