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白扁豆 baibiandou
【别名】扁豆、藊豆、南扁豆、蛾眉豆、眉豆 。
【英文名】Semen Dolichoris Album 。
【药用部位】豆科草本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成熟种子 。
【植物形态】年生缠绕草本,茎近光滑 。三出复叶互生,具长柄,小叶片广阔卵形,先端尖 , 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缘,两面被疏短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通常2~4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2 , 早落;花萼钟状,萼齿5,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雄蕊10,2束;子房线形,被柔毛,基部有腺体 , 柱头头状,疏生白色短毛 。荚果长椭圆形,扁平 , 微弯曲,先端具弯曲的喙 。花期7~8月,果期9月 。
【产地分布】主产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
【采收加工】立冬前后采摘成熟荚果,晒干 , 取出种子,再晒干 。
【药材性状】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 , 长0.8~1.3厘米,宽6~9毫米 。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 , 有时可见棕黑色斑点,一端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 。质坚硬 。种皮薄而脆,子叶肥厚 , 黄白色,角质 。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 。归脾经、胃经 。
【功效与作用】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煎汤内服;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 , 捣敷 。用治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见食少便溏或泄泻;脾虚而湿浊下注,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等 。扁豆内含毒性蛋白,生用有毒,加热后毒性大大减弱 。
【药理研究】抗菌、抗病毒;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100%本品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 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有解毒作用 。含两种不同的植物血球凝集素A、凝集素B,其中凝集素A为有毒成分,但加热后毒性大为减弱 , 凝集素B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 。
【化学成分】含油0.62%,内有棕榈酸、亚油酸、反油酸、油酸、硬脂酸等,另含甾体、葫芦巴碱、花生酸、山萮酸、棉子糖、胡萝卜素、植物凝集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不宜多食 , 以免雍气滞脾 。生用研末服宜慎 。
【配伍药方】①治心脾肠热,口舌干燥生疮:白扁豆(炒)、蒺藜子(炒)各60克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15克 , 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日三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扁豆汤)
②治一切药毒:白扁豆(生)晒干为细末,新汲水调下6~9克 。(《百一选方》)
③治慢性肾炎,贫血:白扁豆30克 , 红枣20粒 。水煎服 。(《福建药物志》)
④治霍乱:白扁豆一升,香薷一升 。上二味,以水六升 , 煮取二升,分服 。单用亦得 。(《千金要方》)
【白扁豆】 ⑤治疖肿:鲜白扁豆适量:加冬蜜少许 , 同捣烂敷患处 。(《福建药物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