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

【中药名】儿茶 ercha
【别名】孩儿茶、西谢、儿茶膏、黑儿茶 。
【儿茶】 【英文名】Catechu
【药用部位】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 (L.f.)Willd.的去皮枝、干的煎膏 。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 。高6~13米 。树皮棕色,呈条状薄片 , 剥离而不脱离 。2回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20厘米,叶轴上被灰色柔毛 , 着生羽片10~20对,羽片长2~4厘米,每羽片上具小叶片20~50对,小叶线形,长3~6毫米,两面被疏毛 。总状花序腋生,萼筒状 , 先端5裂,有疏毛 , 花瓣5 , 黄色或白色,为萼长的2~3倍 。雄蕊多数,伸出花冠外;雌蕊1枚,子房上位,长卵形 。荚果扁而薄,紫褐色,有光泽 。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
【产地分布】多生于村旁、路边,或为栽培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现广东、广西、福建有栽培 。
【采收加工】一般在12月至次年3月采集儿茶枝和树干 , 剥去外皮,将心材砍成碎片,加水煎熬 , 过滤,滤液浓缩成糖浆状,稍冷 , 倾于特制的模型中,阴干 。
【药材性状】方形或不规则块状 , 大小不一 。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泽 。质硬,易碎 , 断面不整齐,具光泽 , 有细孔,遇潮有黏性 。无臭 , 味涩、苦,略回甜 。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涩 。归肺经、心经 。
【功效与作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收敛止血药 。
【临床应用】用量1~3克 , 包煎,多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用治溃疡不敛、湿疹、口疮、跌扑伤痛、外伤出血 。
【药理研究】有保肝利胆、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抗病原微生物、降低血糖、抑制胃肠道运动、抗腹泻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组织耗氧量,尤其是心肌耗氧量 , 降低血压,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儿茶有一定镇痛、抗放射、升高白细胞和抗肿瘤作用,并因能抑制瘤细胞与纤微蛋白粘连而阻止瘤细胞扩散 。药理实验表明,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肠及小肠的蠕动,且能促进盲肠的逆蠕动,而有止泻作用 。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
【化学成分】含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鞣质、黏液质、脂肪油、树胶、蜡、儿茶鞣酸、儿茶钩藤碱、二氢柯楠因碱、右旋阿夫儿茶精、二氢山柰酚、双聚原矢车菊素、左旋儿茶精及消旋儿茶精、儿茶红等成分 。
【使用禁忌】寒湿之证禁服 。
【配伍药方】①治牙疳,口疮:孩儿茶、硼砂等分 , 为末搽 。(《纲目》)
②治走马牙疳:孩儿茶、雄黄、贝母等分 。为末,米泔漱净搽之 。(《纲目》引《积德堂经验方》)
③治鼻渊流水:孩儿茶末吹之 。(《纲目》引《本草权度》)
④治下疳阴疮:孩儿茶3克,真珠0.3克,片脑0.15克 。为末敷 。(《纲目》引《纂要奇方》)
⑤治痔疮:轻粉、冰片、孩儿茶各等量,以10倍量之香油调配成乳剂 。装瓶备用,用时以脱脂棉棒浸沾药物,置肛管内 。[《黑龙江医药》1972,(2):轻冰乳剂]
⑥治咳嗽:儿茶60克,细辛12克,猪胆1个 。前二味药共研末 , 取胆汁炼熟,三味药共为丸,每丸重3克 。每日4次 , 每次1丸,空腹含化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⑦治疗皮肤湿疹,溃疡,分泌物多:儿茶9克,轻粉6克,冰片0.9克 , 龙骨9克 。研末水调外敷 。(《中药临床应用》儿轻散)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