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既然都是很晚才从外国传入,那老祖宗们吃什么?( 二 )


水稻得益于大运河开通,而麦则是经过不断摸索,才实现了耕种突破。虽然今天看起来简单,但搁古代,种麦子挺难,董仲舒就曾说:“关中俗不好种麦”。
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之一,仍然是南方,因为南北朝乱世,衣冠南渡,小麦种植也引入江南。江南气候温暖,小麦可以一年两种,或者稻麦间种,这才有了产量上的大爆发。
以记载为例,《诗经》中小麦出现的次数,远不如黍稷,但到了唐代,敦煌净土寺收支账中,麦出现了19次,面69次,栗只有56次,《太平广记》更明显,面食57次,栗仅有4次。
除了五谷,还有其他食物,比如雕胡。雕胡又称菰,其实就是茭白果实,汉代如果说吃米,那八成是雕胡米而非稻米。


食物既然都是很晚才从外国传入,那老祖宗们吃什么?

文章插图

《西京杂记》:“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
宋云也在《风赋》里写道:“主人之女,为臣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
唐代雕胡米仍然存在,产量低了地位却提高,成为招待贵客上品,一直到宋代,雕胡才彻底沦为蔬菜。
六畜
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再加上鱼类,即是古人肉类主食。古中国是典型农耕社会,食物结构中肉类很少,所以才有“肉食者”这个上层社会专用称呼。
其实即便是上层社会,也不是想吃就吃。
《礼记》:“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别说吃了,杀都有限制。周礼规定了一个杀生日,朔日,每月初一,只有这天才能杀生,倘若就是违法。
杀了也不能吃。
《礼记》:“六十非肉不饱。”
《孟子》:“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只有到了一定岁数的老人,才能享受肉食,普通人想吃肉,先祈祷长命百岁吧。
南北朝游牧民族统治了北方,他们无肉不欢,你让他们遵守朔日杀生,六十食肉,简直开玩笑,规矩这才渐渐被打破。


食物既然都是很晚才从外国传入,那老祖宗们吃什么?

文章插图

就算规矩没了,虽然名为六畜,普通人能吃到的只有鸡犬。因为中原都是耕地,没有牧场,谁也不舍得荒废庄稼地放羊。羊很少,马牛是家畜,宰杀有严格限制,猪肉又不好吃,所以剩下只有鸡犬可以选择。
古代猪肉一般用来祭祀,每逢大祭,总会看到摆着一个硕大猪头。不是不想吃,而是不会做,如果不用调味料,你试试做出来的猪肉啥味道。何况老猪食物来源,谁都觉得恶心。
说起来自己都不吃的东西,拿来祭神,啥意思嘛。也是到了北宋,经过苏东坡大力宣传,红烧肉之名传遍天下,老猪才得以走上百姓餐桌。
鸡也得另说,因为能下蛋,不舍得吃,所以倒霉的只有狗。这样说可能会引起爱狗人士反感,但若论古代最主要肉食,还真就是狗。所以说吃狗肉这个传统,它不是因为好吃,而是没选择,狗肉又名香肉,那是因为别的肉吃不到啊。
五果、五菜
五果指枣李杏栗桃,五菜是葵韭藿薤葱。当然不止五种水果,更不止五种蔬菜,这都是统称。
水果不说了,因为不属于粮食,五菜里,葵指冬葵,韭是韭菜,藿是大豆叶,葱是大葱,薤学名叫藠头,俗称野蒜、野韭菜,长得跟葱有点像,但能开花结果。
我们历史上蔬菜种类不多,《齐民要术》记载有30种,唐代《四时纂要》也不过35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冬葵。《植物名实图考》称它为“百菜之首”,直到清代还是主菜,古人吃的不是大白菜,而是冬葵。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