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困于代工( 二 )


今年5月 , 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抽检公告 , 三只松鼠某批次开口松子产品过氧化值超标 , 超标幅度高达3.4倍 。 彼时 , 三只松鼠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回应 , 公司第一时间召回不合格产品 , 同时愿意承担责任并整改 。
再将时间线提前 , 去年10月 , 三只松鼠原味脆薯的致癌物超标;2019年 , 三只松鼠面包内出现苍蝇;2017年三只松鼠开心果因霉菌超标涉及食品不合格问题 , 被处以五万元罚款 。
除此之外 , 水果罐头吃出虫子、牛肉粒板栗发霉等问题也在同时发生 。 截止11月16日 ,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三只松鼠的投诉共有1575条 , 涉及产品胀包、吃出虫卵、发霉、变质等诸多食品问题 。

三只松鼠困于代工

文章图片
图5/9

一而再 , 再而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 , 网友们对此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 “不是早就出过问题吗 , 怎么还买呢”“我已经见怪不怪了”等评论充斥在相关事件的评论区 。
就像餐饮业一样 , 食品安全同样是零食行业生存的命脉 。 屡次在同一个问题上跌跟头的三只松鼠 , 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根基不稳的“代工生产”模式 。
众所周知 , 三只松鼠有“零食搬运工”的称号 。 一直以来 , 三只松鼠采用的都是代工厂贴牌生产模式 。 根据其年报介绍 , 三只松鼠先是根据消费者数据研发产品 , 然后交付代工厂生产 , 最后再贴上自身的品牌进入销售环节 。
简单来讲 , 三只松鼠本身并未真正参与到产品的生产环节中 。
在提及食品安全风险时 , 三只松鼠在今年半年报中提到 , “在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 , 仍可能存在上游供应商未按有关法规及公司要求进行生产 , 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未严格执行、生产和检测流程操作不当等现象 , 从而导致不能完全规避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风险 。 ”
三只松鼠不能深入到加工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 , 加之品类复杂 , 产品的品控难免不出现问题 。
种种因素之下 , 贴上三只松鼠品牌的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 , 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 , 便会直接影响三只松鼠的品牌力 。
重营销 , 轻资产模式“埋雷”
三只松鼠的崛起 , 离不开电商流量的东风 。
很多人熟知的是 , 三只松鼠成立于2012年 。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这一年也是淘宝商场更名为天猫商城的一年 , 彼时阿里开始培育“淘品牌” 。 同年6月 , 三只松鼠顺势成为初代淘品牌 。
当时 , 三只松鼠作为初生品牌 , 参加了第一个双11 。 幸运的是 , 在享受了淘宝巨大流量池的红利后 , 三只松鼠成为当年双11天猫商城坚果零食品类的销售第一名 , 一天销售额就达到了766万元 , 由此一战成名 。
借着线上流量的东风 , 三只松鼠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几年 , 2019年营收超过100亿元 。 同年 , 三只松鼠正式登陆A股上市 。
江湖不会一成不变 , 三只松鼠过于依赖线上流量弊病 , 如今也显现无疑 。
据连线Insight翻阅三只松鼠财报统计 , 2019年和2020年 , 三只松鼠的“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分别为6.60亿元和9.61亿元 , 2020年同比增长45.61% 。 而根据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 , “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已达到7.21亿元 , 占当期整体销售费用的65% 。 此外 , 相比去年同期3.98亿元的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 , 同比暴涨了81% 。

三只松鼠困于代工

文章图片
图6/9
图源三只松鼠2021年半年报
不仅如此 , 三只松鼠还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 连线Insight查阅三只松鼠2020年年报发现 , 2020年全年营收97.94亿元 , 净利润为3.01亿元 。 对比2018年全年数据 , 当年全年营收70.01元 , 净利润为3.03亿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