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一笔财富事例




我不是个有钱人,与其说我自己不是那种想要不停赚钱成为有钱人的人,不如说我恰恰是与此相反的人 。仔细回想一下,我发现自己在有意无意之中抗拒成为有钱人 。我并非不需要钱,但我会觉得钱是赃物、俗物,钱不干净,会带来很多恶果,会污染了我灵魂的高贵,会削弱我的文艺细胞,会让我堕落成一个普通青年 。我对金钱的排斥是有家源的,起源于我姥姥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去姥姥家,姥姥总给我讲故事,故事很多,都不太能记住了,但是大致主题无
外平两类:一类是穷书生遇上狐仙之类的,
一类是人们为了钱财而遭受苦难甚至丢掉性命的,故事都有点《聊斋》的风格 。姥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于金钱和财富的追求与关注越来越多,很多的现实也印证了姥姥的话 。于是给我造成这样的认知:金钱和财富是比较罪恶的,是沾染了罪恶的基因的 。为了维护我那点可怜的清高,我牺牲了无数次稍稍争取一下或者稍微忍耐一下就可以得到的职位和财富 。甚至影响了我的婚恋观 。无论谈恋爱还是结婚,我选择另一半的第一条就是不要太有钱,因为我觉得有钱容易使人变化 。可是二十年的俗世生活和十几年的婚姻现实却推翻了我根深蒂固的金钱观,因为我看到的现实是:钱是工具,是途径,是保护 。而前一段买了一本王仲尧的《慈悲喜舍 。佛教财富观》,读了一下,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其实金钱和财富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而对金钱的追求、获取和使用才导致了金钱的“罪恶感”摆脱了对金钱价值的偏见,反过来回顾周围那些和我曾经一样和钱有仇的人,发现他们关于金钱的傲慢与偏见,恐怕也受影响于我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洁癖 。


【苦难是一笔财富事例】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比较清高,其原因固然与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有关 “商”被认为是末流,尽管有的商人很有钱,地位依就拉下 。然而,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道,其实道和财富是并行不悖的 。首先,佛教本身并不否定金钱的作用,关于财富,星云大师有非常直白的论述,他在著作中说:“我初入丛林古寺参学时,发现有些人以穿褴褛衣衫为标榜,有些人以吃馊饭剩菜为修行,有些人装穷卖傻,扬言金钱名利是毒蛇猛兽,故以贫穷为清高 。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在客堂服务的知客师大实法师痛切地说道:‘贫穷!贫穷!大家都崇尚贫穷极乐净士的七宝楼阁、黄金铺地的庄严世界,由谁来完成呢?实际上,贫穷就是罪恶啊!佛教也讲究布施,“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一辈子最终总要有一次大的布施,将来自己的所有财富、名利都无法带走,必然要留在人世,这时不论有多少钱财都得舍去 。而平时经常施舍的人,就会比较轻松 。太贫穷,无财富可布施,何况表达爱与关怀?会丢了佛祖的脸吧 。同样,基督教教义中也是不支持贫穷的,《圣经》说:“不要大贫穷,否则会丢了神的脸 。钱不仅不妨碍清高,在普罗大众的现实生活中,越是清高的生活,越需要财富的庇护和保全 。清清是个清高的女孩,京城白领,房地产文案,靠文字吃饭,不食人问烟火,过着原生态的生活,吃素食,用中草药洗发,不婚,最近她由衷地感受到,金钱是清高的“保护伞”清清对老家院子里的那棵杏树情有独钟,那棵杏树是她上大学那年栽种的,每年春天,都会开出粉白色的花朵 。这粉白色的花朵一年一度,陪伴她整个青春期 。即便是现在,每次回家,她都要在杏树下自拍几下,遐想几天 。五一小长假回家,清清正在树下享受花香,老爸过来撂了句话:“要玩赶紧玩,过几天我就把它砍了,这棵杏树结的果子也不好吃,我把它砍了栽棵铁核桃,一对铁核桃能卖好几千呢 。清清一听伤心极了,家里有这么一个小庭院,有慈父慈母,有一只田园小狗,有一棵长情的杏树,这是她的心灵的归宿,少了谁都不行,所以她坚决反对老爸的决定 。她和老爸好好沟通了一下,了解到,原来,老爸是跟风,村里人知道京城文玩之风兴盛,于是就兴起了一股种植核桃之风,发家致富 。争强好胜的老爸不甘于落后于别人,所以也和其他村民一样指望种核桃树发一把 。这下子,清清知道了,都是钱惹的祸 。为了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清清给了老爸一笔她认为的“巨款”,老爸再也不提砍树种核桃那事了,因为,不种核桃,老爸也过着不错的生活 。从那以后,清清工作更有动力了,赚钱更带劲了,也会兼职接点策划案之类的,丰富自己的钱包,开源节流 。在之前,她从来不兼职,不加班,过着文艺清高小女生的清汤寡淡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和获取、使用财富,广种福田,慈悲喜舍,那样不光自己,对于后代的影响也会很大 。我们总说穷清高穷清高,只有拥有了正确的财富观,才可以使清高脱贫,把穷清高变成富清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