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礼仪的标准有哪些 礼仪规范的作用包括什么内容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 ,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 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 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 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 , 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 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 , 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
在中国古代 ,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 , 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 , 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 , 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 , 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 , 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 , 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 , 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 , 协调和谐人际关系 , 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 , 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具有现代价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 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 , 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 , 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 , 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
孟子说:“养老尊贤 , 俊杰在位 , 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 。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 , 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 , 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 , 不管过去和现代 , 都起着重要作用 。
说到尊老 ,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古代的敬老 , 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 , 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 , 都在身体力行 , 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
《礼记》记载:“古之道 , 五十不为甸徒 , 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 , 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 , 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一些古籍 , 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 , 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 , 声容易肃 , 勿因琐事 , 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 , 却非宜” 。
总之 , 上至君王贵族 , 下达庶人百姓 , 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 , 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
任何形态的社会 , 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 , 见闻广 , 经验多 , 劳动时间长 , 对社会贡献大  ,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 , 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 , 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 。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 , 对长者和老人 , 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 , 乘车主动让座 , 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 , 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
关于敬贤 , 三国时候有个典故 , 叫“三顾茅庐” 。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 , 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 , 再而三 , 诸葛亮才答应 。从此 , 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 , 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