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结网风水地的特点 风水中的蜘蛛结穴( 二 )


蜘蛛结网风水地的特点 风水中的蜘蛛结穴

文章插图
贝姓迁来黄姚很晚,其祖先由河北清河迁苏州,再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广东揭西河婆,1847年迁来黄姚,又有一部分沿潇贺古道北上,迁徙到了湖南浏阳的船舱 。
从前黄姚有八姓:黄、姚、蒙、曾、邹、伍、孟、邓 。明隆庆年间,黄姚因连年灾荒等原因,旧八姓人中的蒙、曾、邹、伍、孟、邓姓大多被迫流落他乡,黄、姚两姓没有迁走 。这个地方取名黄姚也就顺理成章了 。
明末清初,广东鹤山古劳、南雄等地的人溯西江而来,其迁徙的主因还是躲避战乱 。他们的祖先曾翻越粤北梅关古道在珠玑巷落脚,有的来到珠三角,再次溯江而上,寻觅一处世外桃源 。这次迁徙的人群构成了今日黄姚人的主体,这也是黄姚广府文化如此浓厚的原因 。
蜘蛛结网风水地的特点 风水中的蜘蛛结穴

文章插图
黄姚古镇夜景 Miss-沈小娴/摄
迁徙之路是艰难的,哪怕是水路 。黄姚有一条姚江,虽通桂江,但大的船进不来,到黄姚还得走山路 。抗战时期一批文化人从昭平县城疏散来黄姚,走的就是陆路 。从陆路走来黄姚的有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高士其等人 。高士其从昭平县城坐小木船,在思勤江走了两天到达西坪改坐竹轿,翻过大风到达黄姚 。
千家驹写了《从昭平到黄姚》一文,文中写道:“在昭平东八十里,有一小镇名黄姚 。此地交通极不方便,既不通公路,也不通民船,除步行外,别无其他交通工具 。这是很不利的条件,但作为避日寇的铁蹄,却是最理想的所在 。”他们一家雇了两顶竹轿,小孩则用箩筐挑,一路翻山越岭来到古镇 。
黄姚偏远,为何人们远迁至此?从地理看,昭平为南岭余脉,群山连绵,山地广大,“九山半水半分田”,即便半分田也非常分散,面积狭小,分布在溶蚀注地和山间盆地、河谷处 。而黄姚溶蚀之地平展而广阔,土壤肥沃 。农耕社会这里便是宝地 。又因为偏远,动乱年代可以躲避战祸 。的确,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前者太平天国占领昭平邻县蒙山,突围之战就发生在昭平县境内;后者日军进入了昭平县城,但都没有侵扰黄姚,这也是古镇得以完整保存的原因 。还有便是风水,古镇是个九龙结穴宝地,风光旖旎,民风淳朴 。
黄姚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时间不算长,兴盛期更晚,到了清代乾嘉时期 。古镇保留的建筑大都是这一时期的,或重修或新建,如宝珠观、古戏台、文明阁、白马庙、兴宁庙、水口祠、安乐祠等 。黄姚一时工商业十分繁荣,豆豉、黄精开始远近闻名 。
蜘蛛结网风水地的特点 风水中的蜘蛛结穴

文章插图
古镇以九宫八卦阵式布局,民居讲究向阳、枕山、面屏与抱水的风水理念 。为防匪盗,又以石墙环城 。凡架桥处必设凉亭凡凉亭必有题刻,或对联或匾名 。建起了宗祠和家祠十一座 。明代的房屋有湖南民居的特点,而清代房屋都是广府民居 。清代顺治年间石板街道从山根寨开始铺设,东门楼至榴李街于康熙年间铺设,产自本地的灰黑色条石经过两三百年的踩踏,已经磨得锃发亮,浮出一层青白之光,照得见人影 。
我来黄姚从广州乘高铁先到贺州,再走高速,想不到黄姚比广东很多地方还要快捷,两个多小时就抵达了古镇 。黄姚的冬天寒意袭人 。时令已到大雪,天地间有一股枯索的意味 。风吹树叶有薄金属一样“嗦嗦”的响声 。姚江碧蓝透亮,倒映山峰与房屋 。夕阳西斜,古老的青砖瓦屋和石灰岩山崖照出火塘似的橙红,暗处的河流愈显幽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