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书还是一门好生意吗?从企业决策上看,答案可能相当积极 。
比如卖书届两大老资历玩家京东和当当,就在世界读书日期间选择在线上大力促销的同时,或邀请名家领读,或把活动空间搬到线下——当当在北京三里屯街头设计了一间透明“厕所”,呼吁公众对阅读的关注 。
也有一些新鲜面孔出现,拼多多在4月中旬宣布以5000万读书基金为部分图书进行专项补贴,并在部分搜索栏下方留出文字链,为活动引流 。

文章插图
这些世界读书日期间真金白银的投入,包括线上的高额补贴以及线下联动造势,毫无疑问指向着图书电商这个垂直领域的热热闹闹——但如果放大到实体书行业,并把时间线拉长到上世纪末,今天的图书生意似乎根本谈不上乐观 。
作者 / 指北BB组 枕溪
编辑 / 蒲凡
如今,做一家只卖图书的书店不赚钱,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 。大到连锁书店兼有咖啡甜品、服装文创、讲座课堂,小到街头小店也会放上点读机、电话手表,再不济也要有些文具 。复合型的书店经营模式已经被反复检验,并被视为“拯救”实体书店的不二法门 。
不过在民营书店诞生之初,还不是现在这般光景 。自上世纪80年代民营获许进入图书零售领域,全国民营书店数量迅速增长 。到了1987年,非国有书店有一万多处,是国有书店的1.18倍 。
随着90年代民营分销市场和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到1995年末,集体、个体售书点达3.3万家 。再加之这一时期,教辅图书拥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高额的利润回报,行业入局者不断攀升,到2000年,集个体书店已达3.7万家 。
也是在这一时期,看似风光无限的图书市场里,出现了新的搅局者——图书电商 。
尽管上世纪末那场备受瞩目的互联网生存实验中,因为有志愿者支付70元运费后,网购到了140元书籍,以至于被媒体带动着舆论疯狂嘲笑“网购的愚蠢”,但图书电商的成型也相当迅猛 。甚至从时间线上来看,我们可以说中国电商的源头之一来自于图书电商:
1999年当当网开始上线运营,到2003年就实现了盈亏平衡;2004年,当当的图书销售额达到全网零售份额的40%,同在这一年亚马逊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分割图书电商市场 。
(2004年的当当 图源:Wayback Machine)
为什么图书可以优先成为进入电商平台的品类?原因大概可以概括为图书是具有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品类繁多、消费者复购率高,十分适宜迁移到电商平台中 。再加之图书的仓储、运输不需要投入高额成本,这对处在成长期的电商平台来说是理想的商品 。
可能还有一个隐藏原因,很多图书电商在入局初期,大有摆着“不赚钱”的姿态 。2010年11月京东上线图书频道,12月8日至12月19日,全场图书八五折 。而这波图书价格战,直指正在上市的当当 。在随后的几天里,刘强东和李国庆更是在社交平台上几度“中门对狙” 。
刘强东宣布“每本书都比对手便宜20%”,并支持网友举报,“如果发现任何一本书的会员价没有便宜20%以上可以举报,我们会在24小时内继续降价,确保便宜20%以上,直至价格降到零 。”李国庆也放言:“1-2元的便宜也不能输 。我们有价格指数调查,目前是全网最低价 。我等着看谁送书能比我快呢!”
虽然在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介入后,这波降价声势暂歇,但图书电商的价格战基因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刘强东曾表态:图书音像业务三年内不赚毛利、五年内不赚净利 。
高歌猛进的图书电商,随之而来的电子书,再加之过去书店的遗留问题——盗版书泛滥、实体店经营成本高、图书售价高折扣少,开始让实体书店的经营每况愈下 。根据当时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显示,过去 10 年全国有近五成民营书店倒闭,且倒闭趋势还在加剧 。
- 京东放心购和京东好店哪家好
- 循环上货对淘宝店铺有好处吗
- 淘宝如何发布产品 淘宝开店怎么发布产品
- 淘宝店铺的推广方法有哪些
- 给淘宝店铺刷信誉靠谱吗
- 淘宝怎么看点击人数分类
- 在淘宝买衣服哪家店好 淘宝上买衣服哪家店好
- 淘宝店铺支付宝可以解绑吗
- 淘宝店成交不稳定原因有哪些?淘宝店成交不稳定原因分析
- 淘宝店是不是很难做起来?最难的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