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态度决定2016母婴电商下半年走势( 二 )


另外 , 和蜜芽的以“城市渗透农村”的路径相比 , 贝贝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 , 缺少在消费升级上的合理逻辑性 。这一点 , 从两家的当前经营状况就可以看出来 , 蜜芽的客单量极高 , 而贝贝虽然用户量相比较蜜芽略剩一筹 , 但是其客单价相对来说极低 , 缺少竞争优势——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 贝贝从2015年开始 , 效仿蜜芽走跨境路线 , 并加速布局保税仓 。从目前来看 , 贝贝的跨境基础还比较薄弱 , 未来能否消费升级成功 , 将客群从四五线拉伸到一二线 , 尚待观察 。
【资本态度决定2016母婴电商下半年走势】从生意模式上来说 , 二者各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充分的市场发展空间 , 但从促进行业整体升级的角度讲 , 蜜芽的格局可能会更不同 。当然 , 更难走一些 。如果发展顺利的话 , 蜜芽基于消费者需求建立起来的跨境供应链体系可能会为其构建起长期的经济护城河 。
资本实力:资本寒冬下表现出巨大差异
从蜜芽的融资时间和过程上我们也能看出 , 这家公司从成立伊始 , 就备受资本的追捧 。尤其是其D轮融资 , 国内一线顶级风投的掌门人悉数到场站台 , 可见其在资本心目中的地位 。
在2015年9月的D轮融资发布会上 , 蜜芽CEO刘楠还当场晒银行账户 , 以实际行动倡导行业内公布真实融资额 。
贝贝的融资速度也不慢 , 早在2015年1月 , 就完成C轮融资1亿美元 , 成为国内首家估值超10亿的母婴独角兽公司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的D轮融资 , 中间间隔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 。尽管贝贝对外宣称 , 早在去年9月便完成了C+轮的融资 , 但明眼人却不难发现:无论是所谓的C+轮还是D轮 , 都没有新的投资人进入 。更值得注意的是 , 贝贝的D轮融资额和C轮融资额并没有差别 , 均为1亿美金 。在这种情况下 , 尤其是在友商D轮宣布完成1.5亿美元融资的情况下 , 贝贝方面的公关层面是非常不好看的 。而且 , D轮和C轮的融资额相同 , 估值又要怎么算?
事实上 , 在贝贝D轮融资的消息传出后 , 业内就有传称在资本寒冬下 , 贝贝遭遇接盘困难的尴尬 , 没有新的投资人愿意接手 。而在2015年12月公布的估值名单中 , 蜜芽以87.4亿人民币高居母婴电商榜首 , 贝贝的估值非但没有上涨 , 反倒缩水了一半 。
据悉 , 贝贝的D轮融资从2015年10月就开始启动 , 但因为烧钱太快 , 亏损严重 , 目前每个月亏损5000万左右——所以最终D轮融资时 , 其估值只有6亿多美元 。据透露 , 此次贝贝实际获得的融资额仅仅只有5000万 , 而且是大部分老股东被迫救场“内部融资”——据此次领投的北极光内部人士透露 , “参与投资贝贝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价格便宜 , 跟老股东投一点 。”但考虑到面子好看 , 投资金额不大的北极光反倒成了“领投” 。
故而 , 在此次贝贝的D轮融资发布会上 , 贝贝CEO张良伦巧妙地把融资金额的事儿弱化了 , 而拿出他们认可的用户数据来说话 。
尽管贝贝D轮融资迷雾重重 , 但从目前的状况看 , 在资本寒冬下 , 能够融到资 , 也说明贝贝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的 , 也还是颇具实力的 。但另一方面 , 不难看出 , 资本现在对于母婴电商的态度越发谨慎——只把钱投到最有机会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公司 。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 , 蜜芽的新融资进展就颇让人多了几分期待:在当前严酷的资本寒冬下 , 作为资本宠儿的蜜芽是否还一如既往的受到青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