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三碑厅 卫辉三合风水( 二 )


卫辉三碑厅 卫辉三合风水

文章插图
清顺治《卫辉府志》中的百泉及清辉殿
至于清辉殿的“清辉”两字的来历,在史籍中并未找到,仅有某百科中介绍:取(东晋)谢灵运“山水含清辉”诗句命名 。但考虑到谢灵运为东晋人,时长江以北正值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作为长期在江浙一带为官的谢灵运,是没有必要和机会以及勇气到位于黄河以北的共县去游览吧,其所做《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诗中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句仅仅是描写寻常景物,与辉县百泉也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清辉的来源或许是明清时文人牵强附会罢 。
卫辉三碑厅 卫辉三合风水

文章插图
清朝《辉县志》里的百泉图,可见清辉阁,其位置和顺治清辉殿已不同
不管“清辉”两字的来源究竟如何,毕竟苏门县改成了辉州,元朝中统元年(1260年)卫州、辉州二州从彰德路总帅府割出,升格为卫辉路,设录事司,至元六年独立设为卫辉路 。“卫辉”之名应该是取卫州、辉州两个首字 。卫辉路到了明朝改为卫辉府,清朝因之,直到清末 。
卫辉三碑厅 卫辉三合风水

文章插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卫辉府城(今卫辉市)卫星图
为何“清辉”殿的辉字能当作一州之名来用呢?
清辉殿是作为卫源庙的主建筑、祭祀卫源之神——威惠王的场所 。再延伸一下,是卫河作为我国北方灌溉、漕运的主要河流,才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 。
就像大明崇祯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张克俭所做《祭卫源之神文》中说的那样:
……讵涓涓兮仅一勺,乃其大者元精藏于晋城灵派,达于津门运漕艘以裕京,国輓货贝而供天阍 。润滋万宝、灌溉千村,碧苑瑶芳得锦流而繁茂,翠畴玉粒籍元液以丰敦,壮百年之形势,资万室之雍食 。……龙幢云斾空际翱翔,鉴我诚恳驻驾天阊,显威赫赫、锡福穰穰,佑生民以无倦,护城郭而永昌 。
大意是:卫河从极小的细流开始,就像深藏太行山脉的“元精”,并且到了下游还可以成为到天津运输漕粮富裕京城的通道 。既能浇灌良田,还能通过它使国家富强,保佑人民而没有疲倦、保护城池而永远昌盛,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 。
卫辉三碑厅 卫辉三合风水

文章插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百泉一带卫星图
难道卫河就没有能替代的吗,为何只有它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光绪版《辉县志》里对此做出了交待:
四渎之在中州者有二,曰淮,曰济,然济发于怀,旋已伏流 。而淮入于河 。独卫源为河北巨镇,兴云聒雨,泽沛四方,附泉艮出数百顷,咸资灌溉 。而下流合丹淇诸水,自临清而北至直沽会河入海,迤千余里,通漕济运,千艘衔尾以达神京 。水德灵长尤非仅一州一邑之利,赖已(通以)也 。
卫辉三碑厅 卫辉三合风水

文章插图
清朝辉县县城
卫辉三碑厅 卫辉三合风水

文章插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辉县县城卫星图
在河南有古代“四渎”中的两渎,淮河和济水 。但是济水出了怀庆府之后就已经“伏流”潜到地下消失不见了 。而淮河又在下游入于黄河 。只有卫河对北方人民又浇灌良田,下游还汇合丹水、淇河等河流,成为漕运主要通道 。这条河不仅仅是对一州一县有利啊,是很多人都赖以生存的命脉 。
也正是因为卫河有如此大的作用,和如此崇高的利国利民的精神,以弱小的身姿滋润哺育了北方大地,特别是在元、明、清三朝,从卫源流出的卫河还成为漕运粮道,其利国、无私之处更高于它仅供一州一邑灌溉水源的作用 。也正是这样,作为卫河之源的“清辉殿”的辉字才显得那么重要,被元明清三朝一直用于路府名字之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