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纪录片亟待规避三个误区( 二 )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 弹幕具有显性的社群特征 。 惯于发弹幕、看弹幕的观众之间存在持续的互动关系 , 这加强了观众对画面内容的黏性 。 然而 , 在网络观看行为中 , 弹幕存在使纪录片的客观性产生偏移的风险 , 尤其是“情绪型”与“吐槽型”弹幕 。 弹幕以文字滚动的方式 , 对画面主体内容进行遮挡 , 分散了观众用在纪录片上的注意力 。 当历史文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在介绍钟表修复工作之不易与艰难时 , 一句句“王师傅真帅”等关注钟表修复师傅外貌的弹幕 , 抢夺着观众的注意力 。 当观众在纪录片内容与插科打诨的弹幕之间来回游走时 , 对文本的沉浸度或多或少地被弹幕间离 , 作品难免面临文化深度趋浅、社会意义消解的困局 。
弹幕属于观众接受行为中的不可抗力 , 创作者享受着弹幕带来的便利 , 通过弹幕内容与观众沟通、了解受众的兴趣点 。 不过 , 创作者对弹幕行为引发的注意力转移也鞭长莫及 。 面对观众主体地位的提升 , 互联网视频平台应发挥监管与调节功能 , 加强对低俗弹幕的拦截与惩戒 。 同时 , 用户初次启用弹幕功能时 , 需要知悉相关发送规则 , 共创清朗的网络空间 。 网络社区的管理者也要持续优化社群管理规范 , 以融合与包容的心态 , 形成开放多元的审美共同体 , 通过多方的协同努力将弹幕对观赏效果的折损最小化 。
嵌入赞助产品和购物链接扩张了商业诉求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是网生纪录片的一体两面 。 纪录片转网生后 , 充分借助网络营销途径 , 在商业化探索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 积极“跨界合作”、品牌化运营 , 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新业态 。 《棒!少年》《一百年很长吗》等作品先后上市电影版和剧集版 , 通过跨媒介叙事和跨屏传播 , 实现整合营销的叠加效果 。 此外 , “矩阵化”用不同的商业模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 《风味人间》《风味发源地》等作品组成的“风味”矩阵是此模式的成功案例 。 内容在线外加商业赋能 , 网生纪录片的成长线在各自的逻辑中得到延续 。
纪录片商业化带来了新空间 , 但也存在滑入商业片、广告片之嫌 。 譬如 , 有的美食类纪录片的赞助商 , 常出现在食客的餐桌上 , 成为美食的“佐料” 。 有的纪录片惯用“边看边买”模式 , 让人感觉商业诉求过于直接 。 这些行为模糊了纪录片与网购节目的边界 , 更动摇了纪录片的纪实坚守 。 商业逐利不能撼动纪录片的基础价值——纪实 。
刻意地在纪实情境中放置赞助产品、在观赏过程中跳出购物链接等行为 , 显然动摇了纪实之本 , 拉低了作品的可信度 , 造成纪实性让位于商业性的价值失衡 , 不利于网生纪录片的健康发展 。
对于资本逐利的必然 , 创作者理应明辨商业化模式的优劣 , 不以损失“纪实”为条件交换短期红利 。 网生纪录片应善用传播优势和商业赋能雕琢内容 。 比如 , 在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方面 , 《风味原产地·甘肃》销售到美国流媒体播出平台“网飞” , 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丝路美食之探寻米踪》也通过聚焦美食的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奶奶都懂得》《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等作品内外联动唤醒民族记忆、打响民族品牌;更有以《当选择来找我》为代表的作品专注于记录乡村扶贫 , 切实助力脱贫攻坚 。 这些网生纪录片在肩负文化使命的同时 , 也收获经济效益 , 为业界内部的良性发展与价值平衡提供了成功范式 。
【网生纪录片亟待规避三个误区】(作者:杨耿一淼 , 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