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纪录片指主要在网络平台投放、以网生代即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出生的人群为目标受众的纪录片 。 近年来 , 网络新媒体已经是纪录片传播的主阵地 。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数据显示 , 2020年上线259部网络纪录片 , 同比增长超70% 。 网生纪录片凭借传播效率攀升、受众范围扩张、内容定位垂直等特征 , 显示出新的面貌 , 以非虚构的形象在网络文艺中占据一席之地 。 同时 , 网生纪录片也受网络观看习惯、弹幕信息茧房、资本逻辑围堵等影响 , 潜藏着审美迷失的隐患 。 网生纪录片创作者应留住纪实坚守的初心:以平民视角书写时代精神 , 让历史在现实中重焕生机 , 用镜头为人民画像、为时代存照 。 创作手法可以多元 , 纪录片非虚构的创作理念却不能改变 。
时长缩短影响了叙事深度
多屏时代下 , 网络用户选择PC端、移动端等观看设备 , 自由度高、灵活性强 , 纾解了网生纪录片传播过程中的时空限制 。 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现实 , 大家外出行动减少、触媒时间普遍增长 , 媒介生态的转型加快 , 网生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可观 。 媒介特征的转移 , 促成网生纪录片传播效率攀升 , 但网络接收环境的随意性、观看时段的特殊性等因素 , 导致观众跳出率较高 , 比起短视频 , 网生纪录片的完播率更难保证 。
为适应网络媒介的特征、迎合网生代的观看习惯 , 网络纪录片的时长较之以往多有浓缩化倾向 。 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 一种是整体时长缩短 , 目的是减少跳出率、提高完播率 。 如《早餐中国》和《沸腾吧火锅》每集10分钟左右 , 而早前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每集约50分钟 。 另一种浓缩化作为营销方式存在 , 即从纪录片中截取精彩部分剪辑成短视频 , 时长在90秒以内 , 专门投放在做视频流的应用软件上 , 从而实现宣传与引流的效果 。
电影网络化初期衍生出的微电影 , 常因体量短小难以承担叙事深度被诟病 , 长期以来短视频的痛点也是平面化、低幼化的媚俗审美 。 网生纪录片为了媒介特征缩短体量 , 是审时度势还是审美迷失?其长期以来标榜的文化深度实存几何?从内容生产端的角度考量其原因 , 网络生态与市场环境给予创作者的拍摄周期变短 , 体量被浓缩只是外部表象 , 创作节奏加快、素材选取趋同、成品内涵不深等行业现象才是问题的根本 。
以网生纪录片为代表的网络文艺 , 常囿于时长考量而损害艺术完整性 , 一味迎合网络审美 , 因碎片化观看习惯委屈艺术体量 , 陷入让媒介形式决定艺术内容的思维误区 。 完播率不是衡量作品质量的唯一指标 , 时长浓缩也并非评判作品内容的首要标准 , 出圈爆品有可能千篇一律 , 而无人问津也许是小众佳作 。 在快节奏的浪潮中 , 创作者采编时应坚持艺术完整性 , 并始终对内容的纪实性负责 。 通过投放短片进行引流与宣传时 , 创作端也要严格审核短片内容 , 规避二次剪辑对创作本心的违背 , 警惕过度娱乐对纪实坚守的消耗 , 守护长久以来受众对纪录片艺术的实用定位与精神期待 。
“情绪型”弹幕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网生纪录片调整创作策略之后 , 受众范围得到扩张 , 主要体现为受众的年轻化趋势 。 究其原因 , 除了内容创新 , 弹幕的魔力功不可没 。
网生纪录片的弹幕附着纪录片的特性 , 多属于“观点型”与“科普型”弹幕 , 用户根据视频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 一般有实质性内容 , 较为客观 。 同时也有弹幕行为的共性 , 不乏“情绪型”与“吐槽型”内容 , 用户针对视频中某个言行进行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 , 情感倾向明显 , 主观色彩较重 。 此外 , “互动型”弹幕在网生纪录片中也难以忽视 。 譬如热门弹幕“多谢款待” , 就是出自深耕烧烤文化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 。 当满屏的“多谢款待”伴随片尾一起到来时 , 观者们才有剧集真正结束的实感 。 这种观看行为中的仪式感 , 也是弹幕文化的魅力所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