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采访人员 陶凤 王晨婷)11月24日 ,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 《规划》明确 , 到2025年 ,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 , 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
具体来看 , 到2025年 , “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 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基本形成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 。 基础研究学科布局与研发布局实现优化 ,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7%左右 , 力争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 , 为有效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支撑 。 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当年达到210人次左右 , 顶级科技奖项获奖人数显著增加 , 世界一流大学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
“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 。 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水平 , 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 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 , 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加速培育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当年超过1.2万亿元 , 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 。 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 独角兽企业数量保持世界城市首位 , 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 “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显著增强 , 基本形成辐射京津冀、带动全国的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速8%左右 , 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 。
“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 。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 , 知识产权法治化水平大幅提升 , 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增强 , 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氛围更加浓厚 , 营商环境更加便利 , 国际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 , 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 国际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强 , 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 科学精神倍受重视 , 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 。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260人左右 。 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 ,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 。 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 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进一步破除 。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规划发布:2025年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 ,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 建成全球人才高地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 , 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