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避免自己过于溺爱孩子


3方法助你摆脱包办“嫌疑”
包办型溺爱有这么多害处 , 那习惯了对子女大包大揽的大人们 ,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怎么避免自己过于溺爱孩子

文章插图
包办型溺爱 , 很容易培养出来的一类孩子就是“高分低能儿” , 很多父母的观念是“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 其他的教给我就好” , 
比如典型的例子有那个十几年春节不回家 , 发万字长书控诉父母的北大留学生王猛;还有那个十三岁就考进湘潭大学 , 最后在硕士时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中科院劝退的“神童”魏永康 。
回顾他们的成长经历 , 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包办”中长大的:王猛小时候连剥鸡蛋都是妈妈代劳 , 后来因为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取笑;穿什么衣服 , 交往什么样的同学都是由父母决定 。而魏永康呢 , 高中时候还需要妈妈来喂饭 , 连穿衣服都不会 , 升到研究生脱离了母亲后 , 热了不知道脱衣服 , 冷了不知道加衣服 , 穿着内衣和拖鞋就跑到教室上课 , 连考试时间都不记得……
所有能力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 人总是要在照顾自己的过程中一点点解锁各种技能 , 从吃饭穿衣 , 收拾打扫 , 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和别人沟通 , 然后再逐渐掌握沟通技巧和对他人情绪的觉察 , 能力都是环环相扣的 。不经过前面的训练 , 孩子怎么可能“长大之后自然就会”?
关于自理能力的培养 , 父母们可以采用“对标法” , 即观察同龄的孩子可以做的事情 , 看看哪些是孩子自己可以承担的事情 , 哪些是必须要大人们辅助 。比如孩子什么时候不需要再喂饭了 , 不需要再接送了 , 这些都可以观察同龄的孩子 。
对于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 坚决放手让孩子来做 , 但是需要留心观察孩子做事情的习惯、方法 , 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纠正 。
2.用引导代替包办
如果大人们实在不放心自己的孩子 , 还可以用引导代替包办 。此时可以用话语 , 也可以用引导性的标识 。
比如让孩子脱衣服 , 与其帮助他脱 , 你可以在旁边告诉他:“先把拉链向下拉 , 然后把左手从袖子里抽出来 , 再把右手从袖子里抽出来 , 对的就是这样的 , 你学的真快!”
再比如让孩子自己去爷爷奶奶家 , 你可以事先帮助孩子查好路线写在纸上告诉他 , 然后提前给老人打个电话 , 告诉孩子大概到达的时间 , 并且商量好 , 如果晚了十分钟孩子还没有到就出门去找 。
3.与孩子确认需求
包办型父母还有个特点 , 就是听不见孩子的需求 , 所以总是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孩子 。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例子 , 记忆犹新: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看病 , 带着孩子跑到医生身前 , 想都不想地脱掉孩子的裤子 , 焦急地问大夫:“医生 , 我家孩子屁股上的红块是怎么回事?”
医生似乎被男孩妈妈的举动给弄懵了 , 让妈妈赶紧把裤子穿上 , 这边这么多人在看 , 但妈妈却置之不理:“孩子才5岁 , 啥也不懂 , 您还是看看是什么病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