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秩序感和习惯有什么不同


孩子秩序感和习惯的差异
先从习惯说起吧 。
《美国心理学期刊》曾给过一个定义:

孩子秩序感和习惯有什么不同

文章插图
Habi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sychology, [as] a more or less fixed way of
thinking, willing, or feeling acquired through previous repetition of a mental
experience.
翻译过来就是:从心理学观点上说,习惯是一种在过去经历中重复过的心里体验而产生的固化的思维、意愿或者感受 。
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常常会和孩子说,早起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些习惯养成后,几乎不需要任何思考,孩子就会按照这种顺序去做 。又比如,一些常见的坏习惯:挖鼻孔,咬手指甲,乱发脾气 。
不论好坏,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会像天性一样,若非强制克服,习以为常难以改变 。因为有些习惯往往会转变成肌肉记忆,除非大脑下达强制性禁令,否则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做 。
接着讲一讲秩序感 。
又要引用一下名言了,《Maria Montessori: Her Life and Work》:
Sense of order. It seems to him, at this stage, a particularly vital matter
that everything in his environment should be kept in its accustomed place; and
that the actions of the da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ir accustomed
routine.
翻译:对孩子而言,在这个阶段,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被安放在习惯的位置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并且这一天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必须按照他习惯的顺序来进行 。
蒙台梭利博士发现,在孩子18个月-3岁这段时期,是孩子秩序感的高峰时期(敏感时期) 。讲几个我生活中的例子:床头摆放的玩偶必须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并坐在左边的枕头上,妈妈要上床挪一下玩偶孩子就开始哭闹;吃饭的时候,妈妈必须坐在他的右手边喂,如果换到左边,或者我换到别的位置坐,孩子就又开始哭闹;有时候孩子想拿一个玩具,但如果我先一步拿到手上,即便是递给他,他也会生气地敲打桌子,要求我放回原处自己去拿起来;下电梯的时候,一定要走在妈妈前面,不然就生气地赖在电梯里不出来 。
当发生这样情况的时候,很多家长又要以为孩子又在无理取闹了,其实这是孩子秩序感的体现 。在这一时期,这种对外在秩序感的要求,其实映射在孩子心中是一种安全感的体现 。如果这一时期,父母或外人强行干预孩子对秩序感的需求,会让孩子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丧失心里的安全感 。
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非常躁动的孩子,情绪波动大,专注力较弱,甚至性格上也很难和别的孩子相处 。慢慢观察下来会发现,这些孩子的秩序感一般都比较差,做事欠缺条理性 。我们认为,这和父母平时在家的一些教育理念有着直接的关联 。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内部和外部两重秩序感,内部秩序感能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与它们所处的相对位置,外部秩序感则是指幼儿感知、理解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与关系 。
孩子0~4岁这一时期是对秩序最敏感的时期,因为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 。儿童把他自己出生时所在的环境固定为自己的秩序形式,这种形式其实就是他对秩序的需要和认识 。一旦这个秩序被打乱,孩子就会哭闹不止乃至生病 。
一般来说,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分为三个阶段,呈螺旋式上升:
首先是幼儿会因为秩序被破坏而大声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则会平静下来;
其次是开始自我意识萌芽状态,会为了维护秩序而进行反抗;
最后就是为了维护秩序而固执地再来一次,就如同开头说的非得自己开门,否则就要把门关上自己重新开一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