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省文状元 文状元图片



七省文状元 文状元图片

文章插图

在中国科举史上,有过不少十分奇葩的文状元,比如在科举史上有过绝无仅有的自我提名的状元,比如贞元七年辛未科状元尹枢,当他参加殿试的时候已经是70岁了,当他拿到试题的时候,他奋笔疾书,立即完成了答卷,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杜黄裳,由于这是他首次作为主考官,所以对很多主持科举考试的细节不甚明了,结果他想请参与科举考试的考生帮自己写榜,于是杜黄裳报名,尹枢帮忙写榜,最后发现榜单上的状元名额是空缺的,于是杜考官问,这里写谁比较好,尹枢说非老夫不可,于是把自己的名字写道榜单上了,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尹枢的答卷也足够出色 。这个故事出现在《太平广记》等典籍中,虽然可信度存疑,但它反应的问题是科举制度是有待完善的 。
到了宋代,殿试中有一个不太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在大部分人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先交卷的人往往成绩会更好,在宋初由于科举制度依旧不太完善,所以还是会有一些逸闻传出:
比如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坐在大殿等考生交卷 。“一把手”嘛,没人敢对他提工作作风方面的要求 。宋太祖没注意,面前已放了两份试卷:一个是王嗣宗的;一个是陈识的 。谁先交了卷子,宋太祖也没看清 。这么简单的事都不清楚,宋太祖也不好意思问,灵机一动,对王嗣宗和陈识说:“你俩摔一跤,就在这摔!”儒生嘛,斯文人,皇帝这话啥意思,陈识在琢磨这个事 。王嗣宗像个愣头青,“扑通”一声将陈识摔倒在地 。宋太祖哈哈大笑,指着王嗣宗道:“状元,就是你了!”这种状元花絮,在科举制度完善的明、清时期,就不可能发生了,但真实情况是:还有 。
1697年的丁丑科,江苏徐州人李蟠参加殿试,李蟠身强体壮,人高马大,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带了36个妻子做的馒头,李蟠一边答题一边啃馒头,题目答完了馒头也啃完了,但是李蟠的学问也确实好,所以在这一场科举考试结束之后,他被钦点为状元 。
七省文状元 文状元图片

文章插图

除了这些考试中的逸闻之外,还有各种作弊事件在发生;除了作弊之外,还有各种高考移民:明代的会试录取,主要分为三大块,南方,北方还有中西部地区,由于南方地区的文化作为发达,录取难度最大;中西部的文化地区欠发达,所以南方考生如果移籍到中西部或者北部地区,那么就能占大便宜 。比如在清朝的时候台湾府的教育水平远低于福建,所以就有不少福建的考生冒籍或者挂籍到台湾府去考试,结果这种投机取巧成功地压倒了本地考生,而且还有近代历史上的名人就差点栽倒在高考移民上,比如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张謇就是如此,虽然他出生在小康家庭,但祖上三代人都没有人参加科举,也没有人考上过功名,这就叫做冷籍,相比之前有过功名的家族的考生,他报考的时候需要做的担保手续十分严格,但是张謇的老师很熟悉科举的规则,于是帮张家想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那就是将张謇改名为张育才,冒充如皋人张驹的孩子,然后参加如皋县的考试,这就是典型的冒籍,但是张謇的冒籍不是因为如皋的秀才比海门好考,而是为了取得对应的应试资格 。但是宋没有料到,这个找来的如皋人张驹并不厚道,张謇一考上秀才,张的敲诈就开始了,张謇的父亲被勒索得近乎破产,结果张驹一不做二不休,他将张家冒籍替考得事情上报,如皋学官准备拘押张謇,张謇吓得连续冒着大雨逃出如皋县 。
二十年之后,张謇在《归籍记》中写道:“雨势稍细,而云暗如墨,立桥下久之,易钉鞋而藏鞋,弃灯持盖柄为仗......”整个过程一度让张謇想杀人想去死 。但是张謇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好官,那就是通州知州孙云锦,由于他自己深知平民冒籍考试存在巨大的危险和不容易,所以他主动出面干预,将张謇的学籍从如皋划到了通州,这才保证了张謇日后能顺利的参加考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