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之战读后感 诸神之死读后感锦集( 二 )


《诸神之死》读后感(三):诸神之死
一个坚定的信仰者会捍卫自己所钟爱的一切,不论是何种所谓的“神”还是有优劣之分的哲学思想,只要被坚定的捍卫过,那么它们就会得到升华,这样的捍卫者是伟大的,但为了仕途和苟活而信仰的人则是卑鄙的,他们会见风使舵,变换着自己的“信仰”,但他们最终也许不会被诅咒,不会下地狱,因为诸神本不存在 。
尤利安就是一个伟大的捍卫者,但书中的他却也是个残暴的迫害者,把自己的信仰强加到其他人身上,而同时,令人失望的一点是,我看到,他所做出的种种行径并不是真的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憎恨,为了报复曾加害于他的人而反基督 。而且,书中的尤利安并没有那种无畏的、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战死的勇气,反而把远征波斯归结于反基督,未免有失偏颇了,难以让人喜欢上本书的主角,使得本书并不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
当然,除了优秀的环境描写以外,本书有一个闪耀的哲学观点——神不存在,神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诸神之死》读后感(四):凡事不能走极端
这本书一点都不长,但是对基督教历史不甚了解的我来说,读起来其实是有点费力 。这也是为什么,从找到电子版开始,居然断断续续读了近一个月 。中间读得郁闷了,甚至还新开了冈萨雷斯的《基督教史》和彼得希瑟的《罗马帝国的陨落》两个坑 。
首先得说,找这本书的起因是因为读《罗马人的故事》中对尤里安的吹捧 。当时读完就不是特别以为然,但是作为大名鼎鼎的叛教者,居然也找不到一本严肃认真的传记来读 。众口一词地,最终指向了这本小书 。
从风格上来讲,这是典型的俄国文学,大段地对话和细腻地心理描写,实在是很佩服译者的功夫 。整本书并不算是一本严格的传记,更像是一个一个舞台小品拼接起来 。大部分章节与章节之间场景跳跃极大,贯穿始终的人物也很少,更多的只是作者为了衬托当时的社会气氛或者搭建某一个特殊场景而引入的临时性角色 。所以读完全文,仿佛看了一场话剧,众多的配角全然没有记住 。
因为对基督教更多的只是一些常识性的了解,全书中大段的引用福音原文的深意并不能完全理解,反而给阅读带来了一种奇妙的体验,感觉众多人物一直在舞台上陶醉地讨论形而上的宗教问题,读者却有点出戏 。对于深知主人公悲剧结尾的读者来说,跟着一幕幕舞台剧的更新,最终抵达悲剧的结尾其实也还是需要些勇气的 。比如到了倒数第三章,尤里安决定火烧船队之前,虽然对于主人公的疯癫颇不以为然,但我居然还是不想看下去了,转头开始看起彼得希瑟冷静的《罗马帝国的陨落》 。
尤里安试图开历史的倒车,用早已衰落的多神教来作为希腊罗马文化的图腾去颠覆逐渐成功上位的基督教 。可以说是开错了药,抓错了方,他自己也因此逐渐陷入到一种癫狂的状态 。文艺复兴以来的反基督教的文化传统让尤里安在一千多年后重新站在了主流文化的一边,因此有了各种对他的吹捧 。但永远也不要用现代的观点要求古人 。在当时看来,尤里安本人就是站在了历史潮流的反面,不能因为千年后的历史潮流变化就说他是先进的 。须知他坚持的密特拉宗教那一套,即使是在当时也是比基督教看起来野蛮得多的落后文化 。古希腊哲学中理性的一面并未在他两年的皇帝生涯中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体现 。因此如果他的生命在斯特拉斯堡一战后嘎然而止,也许留在史书中的他将是另一个令人叹息的悲剧英雄 。很可惜,历史给了他更多的两年去上演了一场火上浇油的反基督大戏,最终的结果是基督教对多神教及其背后的希腊理性文化的更加强烈的反噬,正可谓凡事不能走极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