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的方法 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 。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
企业成本控制五大方法
控制不仅从建厂、设计开始而且在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均要实行成本控制 。在产品销售时要利用期货市场交易,控制材料、能源进货成本,同时注意规避价格风险,不能使产品价值实现功亏一篑,以实现企业的正常利润,实现价值耗费与补偿的统一 。
一、建立完善成本控制系统
由于成本控制对象不同,其控制可区分为产品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资本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等 。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首先要依据不同行业、不同管理要求,不同的生产组织体系,确定成本控制对象 。然后按照成本控制对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成本控制体系 。
在产品制造业,一般将产品成本、作业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等作为主要的控制对象,并按照不同的控制对象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和子系统,从而保证成本控制系统实行多元化的管理目标 。
在商品流通企业,一般将商品成本作为控制对象,并建立商品采购进价、采购运输成本、商品持有成本、商品销售费用、信息处理成本等控制子系统等 。商品流通企业也需要从全面落实成本控制目标和责任,并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有效的即时控制 。
在服务行业,一般将服务成本作为控制对象,并建立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服务成本的管理机制 。服务成本控制系统,一方面要有效地避免损失浪费发生;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以降低服务质量为前提的减少服务成本 。
二、强化成本预算约束
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成本预算是根据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及利润目标经综合平衡后而形成的 。为了使预算编制的先进合理,确保预算完成,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标准,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及责任者 。同时还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变化适时作出修订 。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当尽可能建立弹性成本预算,并对费用预算实施定期的零基预算调整,确保成本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 。
三、推行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是为了保证必要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而发生的成本费用 。通常包括:
(1)内部损失成本 。是指因生产出不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以及这部分产品在出厂前所发生的修理、再加工、再检验等费用;无法利用而被废弃的弃置费用、失败原因调查费用等 。
(2)外部损失成本 。是指将有缺陷产品转移给顾客后而发生的费用 。如对不合格产品的维修、回收、交换费用、补偿不合格品给顾客带来损害的费用,处理损害赔偿相关人员的费用等 。
(3)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是指为顾客提供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和数据所发生的费用 。质量成本还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等 。
质量控制理念不是单纯地降低成本和片面地追求企业暂时的利益,而是以企业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视角,将成本控制与保证必要的产品质量联系起来,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