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外教 上海请外教上门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樊巍 胡雨薇 余希 黄兰岚】编者按: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以其国际化的氛围以及多元的文化环境吸引了大量境外人员来沪工作和生活 。上海市新闻办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沪工作的外国人已达21.5万,占全国的23.7%,居全国首位 。面对此轮上海疫情,这些常年在沪生活的外籍人士与这座城市共度时艰,同心守“沪”,甚至还有许多外籍人士加入到上海市民全面抗疫的行动中,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为身边的市民提供实际帮助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联系到数位在上海抗疫中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听他们分享自己在抗疫过程中收获的真挚友谊 。
“沪漂”老罗:我想为上海作贡献
说起对上海的情感,外教Jacobus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位在新西兰长大的荷兰人已在上海松江区东明花苑小区居住了13年,中文名叫“罗江强”,大家都喜欢喊他“老罗” 。在此次上海抗疫过程中,老罗的志愿者身份一时在上海传为佳话 。老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所生活的上海松江区不仅绿树成荫、整洁干净,而且社会治安特别好,“在我所知道的2000多户家庭中,没有一个家庭发生过盗窃事件 。松江绝对是我生活的首选之地 。”
也正是因为对这片首选之地的热爱,老罗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在这场席卷全城的疫情中捍卫自己生活的地方 。
在老罗看来,自己能够成为社区志愿者,离不开社区志愿者陆一帆的帮助 。老罗回忆称,在3月底上海疫情升温之际,陆一帆与社区的热心居民联合组建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 。而老罗与陆一帆平素相熟,于是主动找到陆一帆,表达了自己想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意愿 。但考虑到老罗和居民可能存在沟通上的障碍,陆一帆起初表现得有些为难 。“我想为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什么不可以呢?”在老罗的坚持下,陆一帆最终让老罗填了申请表,并给他提供了一套防护用品和代表志愿者身份的绿马甲 。“我很高兴最终被接受为他们的‘战友’,我们志愿者队员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老罗称 。
志愿者老罗上场之后,帮助其所在小区解决了肉蔬米面等生活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当时,该小区的生活物资只能统一运送到小区东门,而集中分发点却在500米以外,志愿者最初不得不手提肩扛运货,这样不仅费劲而且效率低下 。于是,老罗拿出自家的几辆手推车,用于配送物资 。
不仅是帮忙配送生活物资,协助核酸检测、上门回收垃圾……到处都有老罗活跃的身影 。陆一帆对他夸赞有加:“没想到,老罗真是帮了大忙 。”
“外援”老罗的付出得到身边上海市民的肯定 。老罗告诉记者,他强烈地感受到上海市民的热心和友好 。许多市民不断向老罗以及和他一样的社区志愿者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坚持为市民提供帮助 。“有一位邻居开了一家面包店,他总是为我们志愿者团队送来亲手制作的奶油蛋糕和新鲜面包 。当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如此热情的肯定和回报时,我觉得成为一名志愿者真的很幸福!”老罗称 。
这位1992年就到上海工作的老沪漂还表示,和志愿者同志们一起工作的经历,使自己清楚地感受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长征期间和延安时期窑洞岁月里革命同志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在一些寒冷的夜晚,志愿者们需要一起把蔬菜分装进购物袋,再配送给居民 。当雨点打在我们身上时,我觉得自己体会到了红军长征时经历的困苦,更觉中国人民的不易与伟大 。”老罗称 。
“外国大白”贝思文和“爱乐之城”阳台音乐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