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听过皂角刺没有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该药材的作用吧 。
皂角刺
【异名】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纲目》) , 皂角针(《江苏植药志》),皂针(《中药材手册》) 。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
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
【采集】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
【药材】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 , 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 。
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 。
质坚硬,难折断 。
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 。
无臭 , 味淡 。
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
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 。
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 , 晒干 。
【性味】辛,温 。
①《纲目》:辛,温,无毒 。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
皂角刺的作用
搜风,拔毒,消肿,排脓 。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 , 治上焦病 。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 。
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 , 化毒成浆 。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
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
【宜忌】《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
【选方】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 , 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 。
水、酒各二碗 , 煎一碗半 。
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 。
未成可消,已成即溃 。
(《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 。
(《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 。
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 。
(《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 。
(《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
上药 , 捣罗为末 , 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 。
【皂角刺的作用和基本介绍】(《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 。
不饮酒者,水煎亦可 。
(《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 , 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 , 真铅粉一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