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什么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机制所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常见的出血性的疾病,主要表现是皮肤黏膜出血,严重的会出现内脏、颅内出血 。如肌肤出现青紫色的斑点,鼻子出血、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的需注意血小板是否减少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文章插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临床当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见于以下原因:
1.免疫异常
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破坏血小板结构或使血小板生成障碍,导致血小板减少,从而伴发皮肤黏膜出血 。
2.感染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影响血小板正常功能及寿命,出现血小板减少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文章插图

3.药物
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异常,出现血小板消耗性减少,继发出血 。
4.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特定基因突变或缺失,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可发病 。
血小板减少症如何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关键在于去除病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的,治疗后血小板会升高
2、其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物将免疫系统打掉或纠正后血小板会恢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文章插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血小板破坏过多,如感染或肿瘤引起的DIC,把这部分病因去除后也会恢复
4、脾亢进,脾脏肿大常伴有脾脏功能的亢进,脾脏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主要有以下原因:血小板与抗体结合后,经过脾脏中网状、巨噬细胞,与FC受体结合,随之被巨噬细胞清除,即所谓的脾脏的“扣押”功能 。除此以外,脾脏还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部位 。临床上常见的导致脾脏肿大、脾脏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有肝硬化、心力衰竭、风湿性疾病 。
血小板减少症能治好吗?血小板减少不是单纯的疾病只是一种表现,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非常多,首先要明确诊断,方能谈治疗及预后 。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有以下几种: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可分为急性、慢性 。急性ITP有部分可自愈,但慢性ITP只能缓解,不能治愈 。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的有肿瘤、感染和高热、风湿免疫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以控制原发病为主 。如果是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待造血恢复,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