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是怎么认定的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 , 擅自逃离事故现场 , 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 , 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
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 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考察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 不仅要看行为人的供述 , 还应从肇事当时的时间、地点、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客观地评判其是否明知 , 从而确定其是否构成逃逸 。

交通肇事逃逸是怎么认定的

文章插图
如果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造成交通事故而驾驶车辆离开现场的 , 因缺乏主观上的认识 , 不应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第二、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 , 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 , 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 。
第三、考察行为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 。只有发生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前这一段时间内的逃跑行为方能成立本规定中的“逃逸” 。
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 , 逃离事故现场 , 后基于个人良心发现而返回现场、接受处理 , 或者逃离现场不远即被拦截、抓获 , 均不影响“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的成立 。
交通肇事逃逸的现场不仅包括事故发生现场 , 而且包括与事故发生现场具有紧密联系的场所 , 如抢救事故伤亡者的医院;
调查事故责任的交警部门等 。因为逃离事故发生现场固然会使事故责任认定等陷于困境 , 但逃离医院、交警部门等场所也会妨碍事故处理 , 逃避法律追究 。
但是 , “交通肇事逃逸”不能等同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因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是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罪” , 此时“逃逸”只是量刑加重情节 。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 , “交通肇事逃逸” , 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 , 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 , 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