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配氧跟不配氧一样吗 脱氧和氧合血红蛋白区别( 十 )

  
(一)简述  
正常人的粪便色泽为黄褐色,婴儿为黄色,均为柱状软便 。粪便的颜色主要受粪胆素影响,当摄入混合性食物时,则呈黄褐色;婴儿的粪便为黄色,主要缘于婴儿的胆色素代谢功能尚未完全 。粪便有臭味,有少量黏液但肉眼不可见 。  
影响粪便色泽的主要因素如下 。  
(1)饮食  
肉食者粪便为黑褐色,绿叶菜食者粪便为暗绿色,食用巧克力、咖啡者粪便为酱色,食用西红柿、西瓜者粪便为红色,食用黑芝麻者粪便为无光泽的黑色 。  
(2)药物  
口服药用炭、铋制剂、铁制剂、中草药者粪便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 。另服用:①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水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②抗生素,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③抗凝血药,华法林、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新抗凝)可使大便变红 。  
(二)临床意义  
(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  
常由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若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大量稀水便也可见于艾滋病患者肠道孢子虫感染 。  
(2)米泔水样便  
由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  
(3)黏液便  
由肠道受刺激分泌黏液过多所致,见于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 。  
(4)冻状便  
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  
(5)脓血便  
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 。  
(6)乳凝块便  
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 。  
(7)鲜血便  
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 。  
(8)柏油便  
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1)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强阳性,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 。  
(9)白陶土便  
由于胆汁减少或缺乏,使粪胆素减少或缺乏,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 。  
(10)细条便  
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 。  
二、粪隐血(fecal occult blood test)  
(一)简述  
一般情况下,粪便中无可见红细胞,结果通常为阴性 。  
参考范围:阴性  
(一)临床意义  
在病理情况下,粪隐血可见于:  
(1)消化道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55%~77%,可呈间歇性阳性,虽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 。  
(2)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阻性率可达87%~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  
(3)其他疾病  
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全身性疾病如紫癜、急性白血病、伤寒、回归热、钩虫病等;对老年人则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 。  
三、粪胆原(stercobilinogen)  
(一)简述  
粪胆原大部分在结肠被氧化为尿胆素而被排出体外,正常粪便中检查呈阳性反应 。但在测定中应结合粪胆素、尿胆原、尿胆红素定性实验及血胆红素等,以有效鉴别诊断黄疽的性质 。  
参考范围:阳性  
(二)临床意义  
1.粪胆原增加  
在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增加;也可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2.粪胆原减少  
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减少;在肝细胞性黄疸时可增加或减少 。  
四、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feces cell)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