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10亿算有钱人吗 靠着10万起家( 二 )


1991年6月,南京气温达到38度 。宁海路隔壁的北京西路上,教育局家属院需要200台空调 。张近东胸脯一拍,“没有问题,不过需要预付60万定金 。”
其实当时,张近东的库房里面一共只有50台空调 。不过有了60万定金,张近东底气就足了 。他立马找到南京办事处的卞主任,“能不能插个队?”“这么多年老朋友,这还叫事儿!”
就这样,靠着诚信“时间差”,张近东一年的营收突破2000万 。
但是,常在河边走,难免要湿鞋,“卞主任也不可能回回买面子 。万一搞不到空调,戏就演砸了 。”要知道,当时全国的空调生产厂家只有10来家,年产量不超过24万台,一般老百姓想买台空调,最起码要等4、5个礼拜 。
于是,张近东想起了一招,“反季节订货” 。具体而言,就是在秋冬季节向春兰订货,“冬天打款,夏季进货 。”1991年11月,张近东押上全年营收,一次性支付2000万,预定了1万多台空调,“不仅一举解决货源供应,还拿到了30%的价格优惠 。”
靠着这种搏傻+搏命,张近东一举搞定了货源,加上价格便宜,1992年夏天,张近东彻底打了一个翻身仗,横扫15个大学校区、20多个政府家属区,还有100多个中小型代理商,当年大赚了1个亿!
尝到甜头后,张近东把这种“商家淡季支持厂家、厂家旺季回报商家”的模式常态化,成功拿下了华宝、长虹、三洋等10多个品牌,他摇身一变,成为空调专卖大户 。
这个时候,张近东把全部精力投向了销售 。1993年1月,空调销售旺季还没来,只见南京的街头、报纸、电台和电视上,到处是苏宁广告,“要想夏天过得好,就去苏宁买空调” 。在那个广告稀缺的时代,扔出去一张画报就能砸到一个消费者,更何况50万大洋砸下去!结果当年4月,夏季还没来,苏宁的销量已经突破了9000万,占据了南京70%的市场份额 。
到了1996年,苏宁的销售额达到了15亿,并且形成了遍布全国的4000多家分销网络 。
然而,好景不长 。1997年,美的、格力等空调厂商强势崛起,空调产品出现过剩,生产商决定自己发展零售 。
年初,春兰投资10个亿,开始在全国建设3000家连锁店,“封杀经销大户,自产自销,夺取终端市场 。”紧接着,美的空调提出“限制大户、扶持中户、发展散户”,海尔也抛弃经销商,自己搞销售 。
合作伙伴瞬间变成竞争对手,这不翻了天?还要不要苏宁活了?很多苏宁的中层开始着了急,不过张近东没有着急,他仔细研究了这3个品牌的发展规划后,得出结论,“得零售者得天下!”
于是,张近东果断缩减批发业务,发力零售终端 。1997年3月,他在扬州丁家桥开出第一家分店 。开业当天,还搞出了前所未有的现场促销,“20个女大学生当导购,统一着装 。”
那个时候,美女导购大伙没见过啊,结果里三层外三层,当场店里就来了2000多个看热闹的,最后不得不让当地公安维持秩序 。开业第一天,就卖出去1000多台 。
到了1998年,张近东先后在北上广深和安徽、浙江、陕西等地区建立50多家直营连锁分店,零售网络遍布全国24个省市 。
就这样,张近东从经销大户变成分布在全国的“小散户” 。美的、海尔一看,“算了,咱们别跟钱过不去了”,于是上演一场将相和,“和张近东恢复合作 。”
不过,经历此役,张近东长了教训,“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1999年五一,他决定自建大卖场,扩大产品种类,从只卖空调转为销售综合家用电器 。2000年,张近东在南京新街口扔下4000万,建起一座18层的苏宁家店大厦,成功开设第一家大卖场 。到了当年年底,他一口气在江苏境内开了15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