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哪些 泌尿系统疾病有哪些( 二 )


3.急性肾小球肾炎临表 实验室检查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平均10天左右)起病 。本病典型者具有以下表现:(一)尿异常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可伴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患者(<20%患者)可呈肾病综合征范围的大量蛋白尿 。尿沉渣除红细胞外,早期尚可见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稍增多,并可有颗粒管型和红细胞管型等 。(二)水肿80%以上患者均有水肿,常为起病的初发表现,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少数严重者可波及全身 。(三)高血压 约80%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常与其钠水潴留有关,利尿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 。(四)肾功能异常 患者起病早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钠水潴留而尿量减少(常在400~700ml/d),少数患者甚至少尿(<400ml/d) 。(五)充血性心力衰竭 常发生在急性肾炎综合征期,水钠严重潴留和高血压为重要的诱发因素 。患者可有颈静脉怒张,奔马律和肺水肿症状,常需紧急处理 。(六)免疫学检查异常 起病初期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渐恢复正常,对诊断本病意义很大 。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可升高,提示近期内曾有过链球菌感染 。
治疗 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 。急性肾衰竭病例应予透析,待其自然恢复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 。急性期应予低盐(每日3g以下)饮食 。(二)治疗感染灶(三)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预防心脑合并症的发生 。(四)透析治疗(五)中医药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慢性肾炎的治疗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而不以消除尿红细胞或轻微尿蛋白为目标 。(一)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尿蛋白≥1g/d,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 。尿蛋白的治疗目标则为争取减少至<1g/d 。慢性肾炎常有钠水潴留引起容量依赖性高血压,故高血压患者应限盐(NaCl<6g/d);可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ACEI或ARB除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外,还有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肾脏保护作用 。为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和(或)减少尿蛋白的首选药物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ACEI或ARB要防止高血钾,血肌酐大于264μmol/L(3mg/d1)时务必在严密观察下谨慎使用,少数患者应用ACEI有持续性干咳的副作用 。(二)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入量 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患者应限制蛋白及磷的入量,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或加用必需氨基酸或旷酮酸(三)应用抗血小板解聚药 大剂量双嘧达莫(300~400mg/d)、小剂量阿司匹林(40~300mg/d)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四)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一般不主张积极应用(五)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中药等)均可能损伤肾脏,导致肾功能恶化,应予以避免 。
4.尿路感染的临表(一)膀胱炎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等,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 。尿液常混浊,并有异味,约30%可出现血尿 。(二)肾盂肾炎1.急性肾盂肾炎(1)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多为弛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 。(2)泌尿系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 。(3)体格检查:除发热、心动过速和全身肌肉压痛外,还可发现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2.慢性肾盂肾炎 一半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 。(三)无症状细菌尿 是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