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基础档案 会计电算化基础设置( 三 )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一)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
无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 其内部控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 即健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只是在电算化环境下 , 控制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 , 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 , 控制的内容更加广泛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
1. 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看 , 内控制度具体包括:(1)组织控制 , 即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2)授权控制 , 就是规定电算化会计系统有关人员业务处理的权限;(3)职责分工控制 , 是规定同一人不能处理“职责不相容”的业务;(4)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 , 就是规定有关业务处理标准化规程及制度;(5)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 , 就是规定软件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6)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 , 即规定数据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7)运行控制 , 即应用控制 , 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8)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 主要是建立和执行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调阅、销毁等管理制度 。
2.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1)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 , 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 , 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2)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 , 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 。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以上是从控制方式和系统构成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内容的认识 , 下面将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探讨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普通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相对集中 , 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 部门之间实施组织控制 , 部门内部实施岗位分工控制 , 明确部门内部各岗位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维护人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 , 必须分工明确 , 不得兼任 , 同时 , 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
专职系统操作员只能使用经编译并加密的程序 , 不能再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清单 , 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能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 , 但可以兼任系统开发工作;会计软件维护必须经过批准并在监督下执行 。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控制是为了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防止、检测及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 。运行控制不同于一般控制 , 它是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控制 , 依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在批量数据输入时 , 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审核输入前后的数据、编号顺序检验、逻辑关系检查、数据界限检查、关键字核对以及错误更正等 。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 , 输入控制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 , 还包括设立参照文件和后批量控制等 。处理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 主要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 , 包括软件控制和硬件控制 。软件控制是审查软件对数据的计算等处理是否正确 , 是应用控制的关键 。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程序审核、数据有效性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短点技术控制和设置处理上机日志等 。硬件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硬件系统本身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 一般由计算机硬件制造商进行设置 。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 ,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 , 输出内容的及时性和适用性 , 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等 。常用方法为检查输出数据是否准确、合法、完整;输出是否及时 , 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的信息;输出格式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数据的表示方式等是否符合工作人员的习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