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水名著书籍 中国风水学著作( 二 )


我们修炼自己的风水,也要以藏养生气为本源,有了生气我们的生命才能成为一个生态,我们的生存才能充满生机 。儒释道修行的境界都指向内在静寂而又生机活泼,道理就在这里,就像大自然一样 。所谓法则天地,真意在此 。
又如何藏养呢?心性要内敛,言行要收敛 。这不是讲什么方法,而是说这就是我们体悟藏养之真谛的途径,有敛才有藏,有藏才有养 。生气,则是自然而然养成的东西 。这就是在培育自己的风水场,藏养越深,这个场就越大,能量就越强 。
原理:通感应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
父母是人的来源,居于源头,是我们的本体,与我们有着血缘气脉上的根本联系 。遗体是指父母遗留世间之体也就是子孙,本体得了生气,子孙也会接收到这能量而得到滋养,这就是所谓庇护保佑,《葬书》所谓“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这是在生气之气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气这个层面的沟通法则,便是气感而应,也就是感应 。
很多人可能不信先人和我们的这层关系,我只想说,这种关系不论有没有,这种气感而应却是真实不虚的 。万物与物候同频共振,中医经络学说,都是这个层次的东西 。有形的万物只是这个世界的表层,这个层次的关系靠的是联系;无形之气则是万物的深层,这个层次的关系靠的就是感应 。“天人感应”的出处也正是“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对此《尚书》有载、《周易》有言、孔子有说 。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说过感应的问题,可能很多人看了都没感觉 。这是因为大家的思维运转惯了停不下来,心性躁乱惯了静不下来 。而感应却正是靠心灵之静才能实现的,陷在思维和躁动里便办不到 。只有静寂之心才能连通气的层面,到了气的层面也才能有感应 。感应其实也并不玄,我们在心灵宁静时感知似乎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以及春天的欣悦和秋天的感伤,这其实就是感应 。
道家崇尚自然,所谓自然就是在气感而应的层面实现的,只有在这个层面才有万物的一体,相感互通之下才有自然的运化 。人修炼自己的风水也是如此,只有进入气的层面而以感应运行,自己整个的风水才能通,才能接收来自天地万物的能量 。
法则:藏风聚气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
生气之行,依照地势 。生气之聚,在地势之动的静止处 。古人使这生气聚而不散、行能静止,就叫风水 。风就是生气,水就是生气之聚,就如云气能下雨、水气能凝为露珠,《葬书》所谓“土者气之母,气者水之母” 。所以说得水为上,有水的地方是生气凝聚之地 。如果不能,也要能藏风,也就是使生气不散,比如房子的根本功能其实就是藏风,表面是藏住温度之类,根本上是藏住人气,有人住的地方就有人气,住得越久人气越足,这都是因为房子能藏,而人气就是生气,没人气就是死气鬼气 。同样的,凡是人气聚集之处也都可称为水,比如如同河流的道路 。
所以好风水称之为“藏风聚气”,这藏和聚是怎么来的呢?就在“因地之势”和“因势之止”,有势才有能量的来源,有止才有能量的聚集 。由此我们就可以从中提炼出两个要点,便是老子说过的顺势和清静 。但《葬书》却给予了我们全新的理解——顺势原来是接收万物的能量,清静原来是存储万物的能量 。房子能藏,就是因为使一方空间静了下来;如果又处在一个风水好能借势的地方,便更加能聚 。之所以能够如此,大概就是因为顺势就能与天地之气同频,清静就能与万物之气相感应,《清静经》所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