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风水神路


每年夏季时节,位于昌平十三陵水库上游的七孔桥花海迎来最佳观赏期,千亩格桑花、菊花、鼠尾草、马鞭草等竞相开放 。万花吐蕊,群芳争艳,赤橙黄绿青蓝紫,远远望去,仿佛上帝打翻了调色盘,妆点着人间美景 。
从花海往西眺望,一座石桥映入眼帘,这就是七孔桥 。此桥为1958年新建(下称“新七孔桥”),新七孔桥往南30米处,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所建的古七孔桥,曾几次被冲毁 。
明代,老君堂口水、上下口水和锥石口水在长陵前汇为一流,形成天然的屏障,将长陵及其余各陵与外界隔离开来 。古七孔桥的修建,使得外界能够通过此桥顺利到达十三陵各陵 。与此同时,作为陵寝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七孔桥成为守护陵寝的一道风水屏障 。
古七孔桥
贯通神道守护陵寝
北京西北,昌平境内,天寿山及其支脉环抱中,分布着十三座帝王陵寝,因其较高的历史、文物和建筑价值享誉世界 。除十三座陵寝外,十三陵景区内还分布着大量的古建筑,值得后人品味、研究,古桥就是其中之一 。
除思陵外,十三陵各陵前一般都建有一道或数道桥梁,以保证神道的通达 。各陵古桥数量不一,原有约43座,目前得以保留的有33座,古桥遗址一处 。十三陵各陵前建造古桥,既是出于交通功能上的需要,同时也有中国古代“风水学”上的考量 。从功能上来说,陵前古桥是跨越河流,连接、贯通外界与陵区的重要交通要道;从风水学上来说,作为陵寝建筑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桥成为守护陵寝的一道风水屏障 。
古七孔桥是明朝时陵区内主要桥梁之一 。其石拱券中间一大孔跨径6.1米,其余小孔跨径为5米,桥大约长78米,宽12.6米,高7.25米 。进入十三陵,首先要经过长约7公里的总神路(也称神道),古七孔桥就位于总神路上,其南不远的地方有南五孔桥,其北约1.6公里处则存有北五孔桥,再往北约1.2公里处就是长陵的陵宫建筑 。顾炎武所作《昌平山水记》有云:“坡北一里有石桥五空(通“孔”,下同),又北二百步有大石桥七空……大石桥正北二里有石桥五空,又二里至长陵殿门神道 。”

平原风水神路

文章插图
七孔桥的修建,首先是出于其所处之地河流形势的需要 。据《帝陵图说》记载,“桥下之水,东北侧为老君堂口,西北则张贤、灰岭、锥石三口,西则得胜口皆径于桥 。天寿诸山水会为一川,东流出东山口,经巩华城合朝宗河、大白水,汇为潞河,流于直沽,达于海 。”此处张贤、灰岭、锥石三口即是如今的上下口水和锥石口水 。由此可知,长陵之前,东北老君堂,西北上下口、锥石口和西侧得胜三水在七孔桥处合流,当时的人们得以跨越河流障碍 。
《昌平县地名志》云:“七孔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横跨在京陵御道和东沙河上游的支流交汇处 。”长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时,明代皇陵已经建造了100多年,因此有人推测,古七孔桥建造前原地应建过桥,其规模远小于七孔桥,因为没有桥,外界便无法涉水到达长陵及各陵 。
除了功能上的需要,七孔桥的修建还与中国古代所崇尚的“风水术”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风水术中,水既指常年河流,也指非常年流水的干河道和小河沟 。风水术对水的讲究尤其注重 。七孔桥之下的这道水非常符合风水术的要求 。
长陵之东,有老君堂口的水流从左面环抱前来;长陵之西,有上下口水(古称灰岭口水、贤庄口水)、锥石口水从右面屈曲环绕而来 。两水在陵前七孔桥西汇为一流后,流经桥下,并在稍东处与西来的德胜口水汇合,横流于长陵之前,缓缓向东南流去 。最后,从东山口出,向南流出汇于昌平城南的沙河 。这一情况,恰好符合风水术书中所说的“小水夹左右,大水横其前”的水流格局 。而且,水流的走向还都是抱合长陵,而不呈反背之形 。为此,江西著名风水术士廖均卿把流经七孔桥的这条大河比作天上的“银潢”“天河”,说它就像“圣人登殿之水”流经陵区之内,而且,“水似黄龙踊跃”,奔流不息 。廖均卿据此下了“世产明君”的断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