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故乡的古诗 描写故乡的经典古诗


描写思乡的古诗(描写故乡的经典古诗)
秋天,在古代诗歌中是一个伤感的季节 。因为天气转凉,树木开始落叶,大雁南飞 。这些都给羁旅的游子们,增添了无穷的乡愁 。
小的时候,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这一首诗中,王维用极为朴素的句子,表达了重阳节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

描绘故乡的古诗 描写故乡的经典古诗

文章插图
由于短小精炼,末句饶有余味,所以这首诗广受好评 。诗中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流传 。
北宋名相、文学大家范仲淹有一首《苏幕遮·怀旧》,同样也是写乡愁的佳作 。他在叙写乡愁的时候浓墨重彩,用“丽景”来衬“纤情”,文笔绝佳 。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乡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这首诗写于开元年(公元717年),当时他正在京中谋求出仕 。《旧唐书》中说,王维和他兄弟十五岁离家,到长安一带求仕 。
后来,因为诗、画双绝,所以王维当时在王公贵族圈子中非常受欢迎 。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考中进士 。
一晃两年时间过去了,他滞留在外,这可能已经是第三个重阳节了 。工作还没有着落,那他必然会遇到一点点经济上的困难 。
这个时候,这位十七岁的少年,想到过去在华山以东的祁县老家时,每逢重阳节,一家人就会头插茱萸,整整齐齐地去爬山,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诗 。
诗的开头就写“独在异乡”,突出了在异乡作客的孤独感 。第二句紧承上一句,用大白话说自己每逢过节都会加倍地思念亲人 。
因为逢年过节的时候,正是中国人团圆的时候 。别人家欢聚一堂,游子就显得更孤独了 。诗写到这里,王维快要有些写不下去了,所以他需要进行一个转折 。
诗词的头两句语言都非常朴实,所以在第三句就应该来进行转折 。怎么转呢?王维不再写自己思乡了,他转去写他兄弟 。
“遥知兄弟登高处”并不是他所见到的真实情景,而是出于他的想象 。王维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诗歌中的“虚实”变换 。
然后在最后一句中,他用了家乡的一个习俗,以“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写兄弟们对远方的他的思念 。当然,因为他们是兄弟,他们的情谊是互通的 。所以等于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
王维这一首七绝是他的“少作” 。唐代时不受人重视,连他自己的诗集也不收录,后世之人才将其发掘出来 。诗中提到的“登高”习俗,相传沿于《续齐谐记》里面的传说 。
相传,东汉豫州汝南郡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因为家乡闹了瘟疫,他就去寻求一位叫费长房的道士帮助,费长房告诉桓景:
你家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会有灾祸,想要免除的话,就在这一天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山顶 。把茱萸的叶子缝在香囊里,佩戴在手臂上 。再饮菊花酒,就可以消灾了 。
桓景听了费长房的话,回家果真照办了 。他们全家都登上了高山,也按费长房的指点,在手臂上佩戴茱萸,喝菊花酒 。等九月九日一过,桓景下山一看,家里的鸡鸭鹅猪全部都死了 。
从此以后,九月九日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
了解到“登高”的意思以后,我们再看王维诗中的最后一句 。这一句除了婉转地表达了思亲之情,同时也代表着他在担心家中的情况 。
因为他离开家乡时,他家至少还有六个兄弟 。当时王维家里的条件并不太好,他自己在外面过得不顺利,同时也一样担心兄弟们生活得怎么样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