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学者跳远助跑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初学者跳远助跑的准确性?请看下面分析 。
一、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原因
01

如何提高初学者跳远助跑的准确性

文章插图
起动方式选择不当 。在助跑中 , 运动员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选择 。起动方式一般来说静止式比起动式准确 。因为静止式每次起动时用力大小一致 , 变化不大 , 步长稳定 , 准确率高 , 起动式也有一定的优点 , 助跑一开始运动员自我感觉放松 , 加速自然 , 但这种方式用力不易控制 。
02
盲目模仿他人的助跑节奏 。助跑的最终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起跳时达到“最大能控速度” , 鲁莽而没有控制的全力奔跑只能在起跳时仓促踏板造成犯规 。运动员要根据个人特点 , 合理选择助跑节奏 。对于力量型的队员要逐步地直线性地增加助跑速度 , 对于速度型的队员来说 , 助跑一开始就要快速前冲 , 直到起踏前都要保持高的步频 。
03
助跑长度不合理 。选择合理的助跑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跳远队员的专项身体训练水平 。助跑距离太长或太短均会对速度产生消极影响 。助跑的距离越长、步越多、步长变化越大 , 准确性越差 。另外运动员的目测能力、心理状态以及场地、气候、风向、服装等外界因素对助跑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影响 。
二、加强助跑准确性训练的几种方法
01
掌握正确的助跑手段 , 建立节奏感 。助跑的节奏感很强 , 快速连贯 , 加速平移直线放松 , 要求最高速度段能表现在踏跳前向板进攻的那几步上 。以动作外形看 , 大腿高抬 , 小腿积极扒地 , 重心高 , 富有弹性 , 两臂有力地前后摆 , 从助跑技术掌握过程来看 ,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手段 。
①对初学者采用较慢速度较长距离的反复跑的训练方法 , 以使其体会动作节奏 。在教学和训练中采用30―300米以内的反复跑 , 一方面运用较慢速度体会动作建立肌肉感 , 另一方面 , 又要根据跳远助跑技术特点 , 在跑道上进行30米的助跑练习 , 向最大速度下的紧张用力过渡 。要把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 , 逐步形成符合跳远助跑的良好节奏 。
②利用斜坡道助跑训练法 。斜坡助跑有两种 。因为有一定的倾斜度 , 所以运动员在上板时只有身体保持正直 , 踏跳腿积极下压才能跳起来 , 否则就会往前冲 。“快速上板”技术改进了 , 也可减少犯规 。
③采用跨栏练习 。经常进行跨栏练习 , 可以形成机能的迁移 , 有利于助跑技能的形成或对已形成的助跑技能起巩固和完善作用 。
02
确定助跑的距离 。确定助跑的距离和步数时 , 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A、跳远专项的基础能力即跑的能力和跑速 。B、一般弹跳力即原地起跳的摸高能力和立定三级跳的能力 。C、专项跳跃能力即加上几步助跑后向上摸高或向前跳跃的能力 。因此 , 正确的助跑技术必须在步长和步频中保持协调的比例 , 最终目的即要在最后几步达到最高速度 , 又能获得一种最积极的起跳效果 。
03
助跑最后几步的技术 。加快最后几步的助跑速度主要是通过加快步频而不是步长来获得 。高步频的跑法表现出的运动学特征是:腾空时间相应缩短 。为了强调最后两步的高步频 , 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倒数第二步的摆动腿着地与最后一步的起跳腿放脚在感觉上要做到几乎是同时的 , 这样有助于运动员建立最后两步快频率跑法意识 。至于最后一步过大或过小 , 对运动员都是不利的 , 最后一步太小会使身体重心很快超过踏跳脚 , 造成一种身体向前滚动的状态 , 再就是使踏跳脚在没有充分完成动作时就蹬地 , 这样虽然能产生一种良好的垂直速度 , 但损失了最重要的水平速度 , 使身体运动的轨迹只向上不向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