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将近一千九百多年的时光流转中,他已然成为智慧的化身,是融为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文化符号 。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俚语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美誉中,尽显诸葛亮的智慧、仁忠和光彩 。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没有如此完美 。他虽然尽忠报国、恪尽职守,有和管仲相媲美的良相之才,但军事能力并不显著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渲染,诸葛亮的形象一路被抬高,被神化 。《三国演义》的出现,更使诸葛亮变得完美无缺,以至于他真实的形象被人忽略 。
西晋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见他虽然有治国的才干和忠君报国的贤德,军事能力却非其所长 。这和《三国演义》中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形象大不相同 。

文章插图
事实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有许多和正史不符的情节 。例如,诸葛亮没有借东风、演空城计或烧新野,也没有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关羽没有过五关斩六站、杀蔡阳、诛文丑;张飞没有战马超;黄盖没有用苦肉计......
作为艺术作品,《三国演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把三国时代到元朝末年,上千年的文人笔记、话本、说书、杂剧等诸多素材,加以提炼,融会贯通,最终著成了这一部奇书 。
陈寿写《三国志》时,诸葛亮已去世四十年 。西晋是曹魏的延续,因此陈寿在书中奉魏晋为正统,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到了东晋时代,由于去魏已远,自身又偏安一隅,人们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出现了双重标准 。《三国演义》部分情节的萌芽,也在此时开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整个南北朝 。
唐代时,对正统问题的争论并不激烈,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形象,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极力推崇,他们或颂扬诸葛亮的杰出的治世才能,表达他们的敬仰之情,或感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遗憾,借以表达自己不得志的郁闷,渴望受到统治者重用 。

文章插图
这一时期,诸葛亮的形象逐渐被完美化,他“奇谋为短”的缺点也被掩盖掉了 。李白诗中有“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李商隐在《筹笔驿》中也感慨诸葛亮“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如何,他年锦里经祠堂,《梁甫吟》成恨有余”,杜甫更是在《咏怀古迹》中直夸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
宋代时,诸葛亮的形象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折 。北宋时,欧阳修、司马光都主张曹魏为正统,虽然没有明说,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却暗合赵匡胤“黄袍加身”得天下的历史 。
为了给赵匡胤合理掌权做铺垫,奉曹魏为正统的做法成为主流 。这时对于周瑜的描述也都还是正面的,《资治通鉴》中周瑜的形象便是一位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儒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也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到了南宋时,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处境和当年的东晋和东吴有些相似 。朱熹骨子里有推翻曹魏,排除孙吴,以刘蜀为正统的意识 。这和刘蜀国号为“汉”,刘备号称“皇叔”也有关系,也更能顾激发民众的抗金热情 。这个阶段,诸葛亮完美的神化形象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主流认识 。
【历史上的诸葛亮作文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素材】
- 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 识货的东西是真的吗化妆品 识货的东西是真的吗
- 分隔两地的爱情语句说说 分隔两地的爱情语句
- 四棱豆的种植技术和时间 四棱豆的种植技术
- 空心菜籽怎样催芽 空心菜的催芽方法
- 网络用语摆烂人是什么意思 摆烂人是什么意思
- 霓虹灯玉露花语 冰灯玉露的花语是什么
- 科技公司怎么起名 科技公司如何取名
- 什么品种的花椒树最好活 什么品种的花椒树最好
- 简单的投标书怎么写 投标书怎么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