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你们相信吗?
不过作者说了,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 。
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
这本书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理解心理活动方式的基础科学,依靠实证研究来考察人类感知、记忆,以及思考的方式 。
最好的实证研究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假设,然后用一组实验来检验,而实验的设计与客观性必须有严格的标准 。这本书介绍了这类研究成果的精华 。这些研究经受住了科学界的检验,并被发表在专业的期刊上 。
作者比较严谨,对于不确定的东西不轻易下结论,只是抛出一种观点,具体正确与否还要靠读者自己实践与思考 。
想想你的经历,那些曾经让你痛苦的事是记忆最深刻的,那些你曾经克服的困难是你现在最引以为豪的 。记忆中最深刻的不是那些轻松悠闲的日子,而是那些在苦累中奋斗拼搏的日子 。
首先说说学习的误区
1.机械式地重复阅读
很多人喜欢使用那些自认为有效的能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最常见的就是连续重复的、机械式的学习,它是没有意义的,不会产生持久记忆 。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
2.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在2002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就总结过这个问题,他说:“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们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但是还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很多学生就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3.学习错觉和记忆扭曲
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他们经常会利用自己的感觉办事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他们会基于主观经验做出判断,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主观记忆相比,人们对客观记载的信任程度只少不多 。
原因之一是我们喜欢脑补 。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法记住所有的方面,只能记住对我们情感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他的就会用脑补来填充 。比如,一段关于残疾女孩海伦·凯勒的文字,很多人在阅读之后都错误地认为“聋、哑、瞎”这三个字出现过 。
原因之二是外在的暗示 。一个是误导性暗示 。有个案例是让人观看一段视频:一辆汽车驶过十字路口的停车标志,与另一辆正在通过的车相撞 。过后让一部分人判断车辆互相“接触”时的速度,他们给出的平均估测是每小时32英里 。再叫另外一组人做同样的判断,只不过在发问时把“接触”这个词改为“撞击”,这组人给出的估测均值则是每小时41英里 。还有一个是反复暗示 。那些经常在我们耳边出现的一些演说家说的话、一些广告,时间长了我们就会信以为真了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曝光效应,也叫做熟悉定律,就是一个人经常出现在你面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 。
关于学习的几个认知:
1.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既要积累知识,又要学会创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