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O2O想要活下去先解决三大问题


【生鲜O2O想要活下去先解决三大问题】前不久,天天果园被证实其线下近千家门店已经悉数关闭,随后,本来生活旗下的生鲜O2O项目“本来便利”也被下线,而一米鲜和中国最大的生鲜连锁企业百果园也已在近日达成合作 。
图注:近日,天天果园在线下开设的近千家门店已经悉数关闭 。

生鲜O2O想要活下去先解决三大问题

文章插图
事实上,生鲜电商走到这一步,资本先一步冷静了下来 。创业者旋即发现融资越来越难了,他们不断吆喝,通过烧VC的钱来换取市场规模 。反之,在业绩数据不佳,融资无望时,他们要么节衣缩食,或者抱团取暖,要么选择关门倒下 。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生鲜O2O平台都给自己揽了一堆活:源头直采、门店扩张、闪电配送,融到的资金不仅花在培养消费者习惯上,更大把大把地砸在规模扩张上,然而几乎都石沉大海,收效甚微 。
种种迹象表明:过去几年被资本不断看好,无数创业者投身于其中的生鲜电商O2O快生存不下去了吗?
问题一:源头直采代价大
几乎所有生鲜电商O2O平台都标榜自己是“产地直采”,真正能够做到的却极少,从事生鲜行业8年的资深人士张勇指出,“目前,市场上有不少生鲜电商所谓的产地其实就是附近的菜场超市和水果批发市场 。”
他说,“之所以把产地直采作为产品的卖点,其实无非是想给消费者传递低价和新鲜的认知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产地直采可以带来两个好处,其一是具备了去除中间商盘剥后的价格优势,其二是可以更及时把控产地信息,比如天气、产量、品质等 。但真正要做到产地直采,事实上会给生鲜电商特别是创业公司带来很大的压力 。
首先,采购环节的投入成本将会大大提升 。平台要保证品类多而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就意味着平台需要涉足多个原产地,投入的人力成本就更不用说 。一旦品类增多,生鲜平台并不能保证每个产品的销量,而量级上不来,采购自然也没有议价能力 。
其次,从源头到仓储的物流成本是不小的开支 。O2O讲求时效,为了快速将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平台会在各个城市大量铺点,如何把源头产品运输到各个城市的多个仓储(门店)中,实现各仓储(门店)之间合理调配,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 。
除了仓储的建设,冷链物流的搭建也是一项大工程 。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对此研究的结果显示,“要将易腐坏的产品以最低的成本进行储存且不发生任何传染性效应,以及将不同种类的产品储存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等都是不小的挑战 。”
此外,仓储(门店)越多,产品在运输期间的损耗率就越大 。这些损耗都需要创业公司来买单,同时必须要接受的是,消费者对于这背后一系列的事情是无感知的,产品质量和数量的保证对于大众来说是最理所应当的,所以只消一次差的体验,他们就会离你而去 。
问题二:用户粘性低
另一个实际的问题是,用户对平台的粘性问题也成为阻碍生鲜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早期生鲜电商的普遍方式是通过烧钱拼低价来吸引消费者,这势必带来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 。低价的背后,是生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这导致消费者体验差,上了一次当不会吃第二次亏;平台利用价格战来抢用户,恶性竞争下导致行业畸形发展,如果不重视用户体验,用户没有忠诚度可言,最后平台亏损严重,受伤的是自身和投资人 。
然而,回归本质,盈利始终是所有商业形式的最终目的 。VC教父、赛富基金主管合伙人阎焱在评价京东模式时表示,这个模式需要烧很多钱,放在今天他也不会愿意投资这类企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