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镇 衙门 风水


自秦汉以来,人们都说宋代官员的收入最高,明清两代最低 。要是从正当、合法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大致不差,可是话又说回来,封建时代的官僚靠俸禄生活的又有多少呢,即便是清官,也多多少少有些灰色收入,要不哪来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呢?

风水镇 衙门 风水

文章插图

清代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历朝历代国家经济总量最高的朝代,国家富裕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官员大肆贪腐 。清代官员的正俸虽然很低,可是他们有着数量可观的养廉银以及无法计算的陋规收入 。如果要是将全部的收入加在一起,那即便是宋代官员也是望尘莫及 。
既然官员有钱,那么排场也就大了,无论是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要体现出为官者的尊贵地位 。可是有一点却让人十分意外,纵观清代两百多年的历史,好像官员对平日办公、居住的衙门却极不讲究,因此也就流行着一句“官不修衙”的说法 。
按说衙门是象征权力的地方,是万千百姓观瞻之所系,理应修的富丽堂皇才是 。可是清代的衙门却并非如此,大多破破烂烂 。这么说吧,只要是不漏水,能住人,那就勉强将就 。这一点,和清代官员的作风很不搭,那么为何各级官员对自己的衙门就这么不上心呢?
风水镇 衙门 风水

文章插图

首先,是风水理论的说法 。清代的官员普遍认为,官衙的建筑一定要讲究风水,前人在建造时必然是花了心思,请了风水先生看过的,后人要是随意改动,就会不利于自己的前途 。再者,只要是大兴土木修建官衙,那么势必就会落下一个滥用民力的坏名声,搞不好就得丢官降级 。
清代官场就流行着官不修衙的潜规则,非但不修衙门,就是平日里官员出行的那套行头,如轿、伞等也不会重新置办 。如果那个不懂事的官员一上任便修官衙,或是将所有陈设统统换新,那这就意味这官运不长了 。因此,新官上任便会禁止修衙,让那些胥吏们不敢借机摊派以便从中渔利 。
风水镇 衙门 风水

文章插图

其次,官不修衙和清代官员的任期有关 。按例,文官的任职期限为三年(边远的也有两年的),这就意味着流动性很大,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尤其是那些基层的州县官,任满之后都要调任又或是晋升,很少能在一个地方长待,衙门就是修得再好,到时也不能带走,况且还要冒上很大的风险 。
再者,修官衙没有专项资金,得自己掏钱 。上面说的那些理由其实还都是表面原因,这一条才是最关键的 。清代为何盛行陋规呢?原因就是地方没有法定的办公款项,别说是修衙门,就是平日的一些办公费用都得官员自掏腰包,朝廷不过是到期发放俸禄和养廉银而已,其他一概不管 。
风水镇 衙门 风水

文章插图

养廉银其实并不是官员的私房钱,这里面包括了薪金补贴及地方杂项支出两个部分,所以朝廷不愿意在此之外另拨款项修缮衙门,只允许州县衙门动用闲款,但必须在三年之内从养廉银中扣除 。在清代那个流行各顾各的时代,官员往往将养廉银全部视为己有,岂能自个儿掏腰包呢 。
不过,上一任不修官衙,这一任也不修,总会带来一些问题,有的州县衙门实在过于破败不堪,甚至到了无法办公、居住的情况,而且还不少见 。为此,有的地方督抚便建议朝廷每年发给固定银两进行修缮 。不过这个提议被乾隆给撅了回来,他认为衙门不可能每年都要修缮,而修缮工费也会有多有少,如果成为定例,就成了一项固定开支,难保地方官员不从中渔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