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底实现群体免疫有信心 科学家发现三种候选新药( 二 )


“病毒没有护照 , 不需要申请签证就可以到处跑 , 不会和你谈主权 。 在这个问题上 , 我们希望全世界各国人民联合做事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11日以视频连线形式 , 在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 强调疫苗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 呼吁全球要共享疫苗、民众接种疫苗 。 “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 , 病毒将共享世界 。 ”
新冠病毒最新变异株“奥密克戎”近日引起关注 。 对新冠变异株 , 我们的新冠疫苗及加强针是否管用?对此高福发表团队实验室报告称 , 小鼠实验显示“两针灭活苗加一针蛋白苗的效果非常好” , 说明异源接种有很好的优势 。 理论上来讲 , 少量多次、异源接种、序贯免疫 , 是符合基本的免疫学规律 。
虽然病毒不断出现变异株 , 但疫苗还是能够提供最基本的基础免疫 , 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防死亡、防重症 。 高福表示 , 疫苗 , 中国一直是第一方阵、第一梯队 , 疫苗一直是战胜传染病的最佳武器 。 在病毒出现变异以后 , 疫苗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 但疫苗对于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率的贡献一直存在 , 尤其在减轻患者疾病负担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 住院、重症减少了 , 疾病负担也减轻了 。 “所以我们还是要号召大家‘苗苗苗’” 。
中科院院士贺福初:特定基因跟新冠重症性有关联
哪些人群在感染新冠后容易发展为重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技委主任贺福初现场介绍了新冠病毒肺炎的蛋白质组研究等几项基础研究的成果与进展 。
他表示 , 研究发现 , 11号染色体上有两处与新冠重症显著相关的区域 ,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基因是CTSC , 与新冠重症有显著相关性 , CTSC蛋白是新冠肺炎的潜在治疗靶标 , 目前的研究已发现 , CTSC小分子抑制剂可显著抵制新冠假病毒对人源化小鼠的感染 。 “这个工作揭示了这个特定基因跟新冠的重症性是有关联的 , 这个研究刚刚完成 , 还没有进入真实世界研究 , 是基础性的实验性的研究” 。
在新冠治疗药物的发现与筛选方面 , 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潜在新冠治疗药物 , 研究人员发现了三种新的新冠肺炎候选治疗药物:阿扎腺苷、硫柳汞、维替泊芬 , 还有一种是已上市的瑞德西韦 , “抗病毒活性检测发现 , 瑞德西韦是其中最差的” 。
其中 , 维替泊芬是已用于其他疾病治疗的药物 , 其有效性、安全性远远好于瑞德西韦 , “我们非常希望它能成为新的新冠治疗药物” 。
中科院院士陈晔光:研究新冠 , 类器官比动物模型更有优势
我国类器官在新冠研究中的应用如何?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陈晔光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分享了最新进展 。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 , 科研工作者们构建了多个感染模型 , 包括动物模型 , 从远端肺组织取样培养干细胞 , 从小肠、大肠、脑、血管、肾部提取培养干细胞等等 , 最后发现从人的组织取出来的器官更有优势 , 后来决定从器官远端取样培养类器官(迷你器官) , 以研究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影响 , 同时也推动了精准医疗、疾病模型、药物研发、药敏测试和基因编辑等医药业应用 。
据悉 , 一些细胞(如Vero、VeroE6等)和动物模型(hACE2转基因小鼠、叙利亚黄金地鼠、雪貂、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常被用作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模型 , 但这些细胞系和动物模型并不能精准模拟人体的生理特征 , 且所用的动物模型仅表现出轻到中度的感染症状 , 一定程度限制了药物和疫苗真实有效性的测试 。 因此 , 迫切需要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病理生理状态的研究模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