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投稿 语文教学与研究投稿难度高吗


●访谈嘉宾
孙亦华浙江省海盐县滨海小学副校长,嘉兴市孙亦华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教育专著《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即将出版 。
石忠冕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一等奖 。
————————————————————
任何一篇优质文章的出炉都需要反复推敲、修改,“打磨”文章的过程能够使教师的思想观点不断深入、语言表述逐渐准确规范 。
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随随便便做好,写作亦是如此 。那些纠结的过程、取舍的两难,最终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养料 。在本期“谈写作”的访谈中,我们邀请了两位近期在本报发表过文章的一线教师,听他们讲述那些投稿前后的故事 。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
中国教师报:您身边写作的教师多不多?促使您投稿的契机是什么?
孙亦华:早些年,我对写作的理解有些狭隘和功利,即教师写作就是写论文,写作的终极目标是获奖、评职称 。直到2017年我加入市级班主任工作室,看见了教育写作对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才开始尝试更多形式的教育写作并投给各报刊 。
石忠冕:我是一名职业学校教师,身边写作的教师不是很多,也有老师投稿,但他们的投稿或是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或是针对职称评聘的论文 。促使我投稿的契机是想看看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刊发 。发表文章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 。有时也有功利性的想法,为职称评聘积累“资本” 。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印象深刻的成功或失败的投稿经历是怎样的?
孙亦华:难忘的一次投稿经历是2018年,我的投稿接连被《班主任之友》杂志选用,编辑推荐我担任封面人物,但要提供一篇能代表个人教育主张的大文章 。彼时,我的德育实践尚不成熟,编辑建议我先将正在实践的劳动教育做得更扎实系统,再梳理提炼成文字 。在后期写作过程中,从文章框架的建构到小标题调整、案例选择、文字修改,都得到了编辑的帮助 。半年后,我不仅携家校联动劳动教育主题文章登上了该杂志的封面,同时还写出了多篇衍生文章 。还有本次访谈,也是因为我的投稿得到了编辑的关注和认可 。这些经历告诉我:好文章是“做”出来的 。
石忠冕:在我的投稿经历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前两年投稿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因为投稿前没有自信,在接到录用通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我一直像等待成绩一样,时不时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消息,后来编辑告诉我文章会在哪一期刊发,我还有些半信半疑,直到看到杂志出版才放心 。
中国教师报:投稿前,您了解过拟投稿报刊的定位、栏目需求吗?提高中稿率是否有方法可循?
孙亦华:投稿也要知己知彼,我会先翻阅拟投稿报刊的往期文章,厘清刊物定位、栏目设置、投稿要求,再将存稿做修改润色或开始主题性写作 。我的投稿经验是“屡败屡战” 。若被退稿,我会抱着多试几家总有希望的心态,结合第二家报刊的要求对文章进行修改后再投稿 。如果还不中,再修改后投给第三家……我的不少文章就是在屡败屡战后终得采用的 。
石忠冕:投稿前我首先会了解对方的定位,然后研究感兴趣的栏目并反复阅读该栏目的文章 。至于提高中稿率,仅仅对以上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还不够,还要研究“看不到”的读者 。理解读者所需、读者所求或许可以提高中稿率 。
中国教师报:投稿失败后,您有反思或与编辑探讨过原因吗?投稿成功的经历中,您认为文章哪些“特质”得到了编辑的认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