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末 第129期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 , 各民族都喜欢唱山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 戏剧《刘三姐》在数十个省、市巡演 , 电影《刘三姐》以当年全国最高的拷贝发行量放映 , 一时间 , “刘三姐”家喻户晓 , 几乎成为广西山歌的代名词 。
戏剧和电影《刘三姐》共同的艺术特色是 , 大量使用广西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构成的优秀山歌 。山歌文学是方言民间文学 。广西各民族都有用本民族母语唱的山歌 。《刘三姐》这脉山歌 , 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桂柳方言七言四句头山歌 。由于用“官话”来唱 , 它便日渐成了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之间文化互认和精神沟通的桥梁 , 经过历年不懈的交流、衍化 , 最终成了广西各民族在各自母语山歌之外共同广泛传唱的山歌 , 成了这块土地上民族文化融合的标志 。更因了《刘三姐》的巨大影响 , 这脉山歌铸成了全国认知的以壮族领衔的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符号 , 从此当之无愧地成为广西山歌的代表 , 伴同刘三姐一道 , 成为广西的文化名片 。
作为刘三姐的故乡人 , 出生于广西宜州的我秉具自然亲和刘三姐文化的情感动力;作为翻译出版过四本俄罗斯情歌集的译者 , 我对本土草根山歌也同时具有浓厚兴趣 。近二十年来 , 我陆续从广西各地收集了320多碟广西民间山歌活动的DVD 。这些视频碟片 , 都没有正式出版 , 是民间自主制作 , 在市集地摊贩售的 。它们毫无例外都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山歌活动的全程记录 , 凡歌会时节、地点、环境、场景、观众的情绪反应 , 歌者的长相、嗓音、服饰、发型、表情、动作等细节 , 以及每首山歌前后生成的逻辑关系 , 每首山歌的字句、音乐 , 都是保真的 。依仗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材质在民间广为散布的这些内容丰富的DVD , 给我的山歌观察带来新的鼓舞和期许 , 我将之视为活态的山歌田野文本 。
试对比一下旧有的山歌研究依据的纸质文本 , 就可看出这些DVD的价值 。纸媒体书本报刊材料 , 难以做到某次山歌活动全程记录 , 更不用说音频了 。特别是这类歌书作为正式出版物 , 受各种规约局限 , 一般都对山歌的始存文字、实际篇幅、真实内容做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筛选、编辑、修改、删节 , 使之局部化、碎片化 , 难以还原真实的纸质文本 , 显然不敌DVD文本的全息优势 。
收集这类DVD , 我一直苦心孤诣、情有独钟 。而我的这些收藏品 , 则给了我丰厚的回报 。这报偿就是让我重新认识了广西山歌 , 并提供了新的发现 。衍生成果是 , 我在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研究广西情歌的专著《天籁地声——广西情歌之旅》 , 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录播了一部全部以山歌为唱词的彩调山歌广播剧《传歌》(共三集) , 还创作了一部也是以山歌为唱词的大型山歌剧《刘三姐前传》 。
大量掌握活态的广西山歌资料 , 就能不为书困 , 不为目瞒 , 得以顺利抵达无人探索到的新境 , 特别令人快意 。
我的观察聚焦当代 。在政治变化、社会变革的情状下 , 当下广西山歌是什么形态呢?
我观察到 , 前辈学者昔日著录过的庆贺生日、小孩对岁、祝寿、盖新房、农事节庆、日常教化、朋友聚会的诸种山歌 , 当下在乡村各种相应场合依然丰富呈现 。前辈学者看不到或来不及记叙的是 , 当今山歌活动 , 不独民间活跃 , 官方也积极引导、组织 , 出现许多数千人参加的节庆或比赛歌会 。各种山歌活动 , 情歌越来越成为“主打” , 即便官方组织的某些主题宣教、庆典山歌会 , 在官方“规定动作”完成之后 , 必有更长的时间让渡给歌手做“自选动作” , 就是唱情歌 。优秀的歌手被四处邀请去表演 , 越来越有明星化的倾向 。民间的山歌活动从农村开始扩展到一些城市 。当今乡村依然保留祭祖、拜神、宗教祭祀、盖庙活动 , 都附着最能体现传统民族—民间旨趣的山歌 。DVD山歌活态田野中 , 我发现了一个就“老来难”单一主题连续唱140多首壮族山歌长篇的罕见歌手 , 还有一部瑶族民族变迁史长歌 。两者堪称奇葩 , 内容和艺术都系上乘……这些现状都是纸媒资料没有著录过的 , 内含几多迷思 , 能引发出多少值得研究的命题啊!
- 广西梧州十大风水宝地 广西来宾良塘风水宝地
- 扫码领水杯是骗局吗 扫码送杯子有风险吗
- 唯美名字 古风诗意网名 古风唯美诗意的网名
- 罕见好听的古风网名五个字 五个字好听古风的网名
- 2016款风光580配置
- 励志语录网红句子 网红励志语录经典短句
- 海花岛风水 河中小岛风水好不好
- 钱包颜色的风水讲究 风水钱包选择什么讲究
- 属金的摆件都有什么 金属性风水物品
- 石山如何寻找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有石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