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最后一天:握着李世民双手痛哭流涕,顿悟父亲为啥给他起这个名字( 二 )


魏征“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人穷,但他没想着做点小买卖挣点零花钱,或者租上二亩地混个小地主,他明白,这些都改变不了命运,人穷就要多读书,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于是他出家当了道士,当道士有两个好处,一是道观里管饭,不用为嘴里一口嚼谷奔命,二是道观里书多,能潜心研读,不受俗世纷扰。
魏征“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纵横学即合纵连横之学,鼻祖为苏秦张仪,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解释:“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就是说,靠一张嘴皮打天下,给老板出主意,让老板按照你说的去做。用现在信达雅一个解释,便是“忽悠”。
魏征的最后一天:握着李世民双手痛哭流涕,顿悟父亲为啥给他起这个名字】魏征在道观里一读就是二十年,三十七岁方才出山,在武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郡丞(郡守的副手)元宝藏帐下典书檄(写文书材料)。大业十三年(617年)春天,李密攻破兴洛仓,开仓放粮,恣民所取,老弱负繦,道路不绝。元宝藏赶紧起兵响应李密,加入了瓦岗军。李密见元宝藏每次报告都写的特别好,知道元宝藏帐中有高人,召来,魏征献了十条计策,李密击节赞赏,但是不能用。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带着魏征王伯当常何等人来到长安,投奔了李渊。
魏征长得并不出众(貌不逾中人),也没有很高的地望,所以并没有在唐廷脱颖而出,久不见用。恰在此时,李渊父子遇到一个难题,便是招降徐世勣。李密投唐之后,留下的地盘和势力都被徐世勣接收了,各方势力都想拉拢他,王世充李渊窦建德都对他抛出了橄榄枝。徐世勣左右权衡,看看跟谁有肉吃。当时李渊势力最小,最穷,距黎阳最远,并非徐世勣首优选。魏征抓住这个机会,毛遂自荐,跟李渊说,我去忽悠(游说)他。

魏征的最后一天:握着李世民双手痛哭流涕,顿悟父亲为啥给他起这个名字

文章插图
途中魏征写了首《述怀》诗,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复杂心情: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其实我心里很怕,但是既然已经答应人家了,只能不畏艰险,全力以赴。
魏征跟徐世勣并不熟,他只是李密帐下并不被重用的一个谋士,徐世勣却是瓦岗寨创始人之一,跟单雄信和王伯当并驾齐驱,两人交集很少。魏征日夜兼程来到黎阳,在客栈里给徐世勣写了一封信,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魏王李密拥兵百万,占了半个天下,却在关键时刻被王世充打败,投奔了李唐,“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王世充和窦建德皆非成大事的料,你得瞪大两只钛合金慧眼,认清形势,认清老板,“若策名得地,则九族荫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你要是继续骑墙观望,小心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徐世勣听了,决定投奔李唐。
很快窦建德攻破黎阳,任命魏征为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就是记录窦建德一言一行的随身侍从。李世勣身在夏营心在唐,找机会脱离窦建德掌控,不顾父亲李盖安危,跑回了长安,魏征却对窦建德忠心耿耿,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其中一条便是屯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