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废除了锦衣卫( 三 )


被询问的大臣不知道其他人在奏折里是怎么跟皇帝说的,所以谁也不敢撒谎,这样皇帝就把群臣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雍正时,连地方的中层官员都可以给皇帝上奏折,这就等于全国中层以上的官员都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这皇帝的权力能不稳吗?
明朝的皇帝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建立了锦衣卫、东厂这样的特务机关来监督和惩治大臣 。清朝的皇帝权力更大,他们却用不着养特务机关,因为靠着奏折制度,他们把全国大臣都变成提供情报的特务了 。
和奏折配套的,还有“朱批谕旨” 。在明朝,皇帝要下达一条命令,必须通过内阁票拟,也就是说,要先经过内阁的商议,这个过程是公开的 。皇帝的命令发出后,还要交给六部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这个过程也是公开的 。
但是利用奏折制度,清朝的皇帝直接在奏折上写上自己的批示、命令,发还给官员,过程是完全秘密的,除了皇帝和执行官员两个人外,连中间的部门都懵然不知 。换句话说,从雍正开始,清朝皇帝实行的是“秘密政治” 。皇帝想做什么可以完全隐秘,任何人都不知道 。
同时清朝大兴文字狱制度,跟文字狱比起来,厂卫办事效率只能称为低效 。厂卫想人定罪,虽然不走常规的刑部程序,还是需要一定的流程,必须需要人证物证,人证还可能打死也不招,物证也可能做得不细,给人留下把柄,导致想杀的人杀不了,想抓的人抓不到 。所以说厂卫在清朝皇帝眼里只能是低效机构 。
文字狱实行就容易多了,把文官家里翻个底朝天,带字带画的东西都拿出来,按乾隆皇帝的思路来说,十个有八个都是大逆族诛的罪行,到时候想咋办就咋办 。
明朝以前,皇权要受官僚体系的制约,皇帝不能为所欲为 。锦衣卫是为皇权服务的特务机构,其本质上是皇帝为了制衡官员加强自己对国家的集权控制所设立的 。从明朝开始,皇帝不尊重知识分子了,可以随便打官员的屁股,可以撤换内阁官员,基本上皇帝想干点什么,内阁都得顺着他 。
但是因为所有的命令都是公开的,所以皇帝还要承受官员的舆论压力 。如果皇帝的命令过于违反儒家道德,那会受到百官铺天盖地的声讨,集体辞职的威胁,所以明朝皇帝还是有不顺心的时候 。
可是到了清朝呢,因为采取了秘密政治制度,也就根本不存在“舆论监督”了,皇权变得史无前例的大 。南书房也好,军机处也好,都绝对服从于皇帝 。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谁都不敢违背皇帝的意志 。所以,清朝皇帝的集权控制达到了古代的巅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