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废除了锦衣卫


清朝入关后,对于明朝的很多制度措施都承袭下来,继续使用,这其中也包括锦衣卫 。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刚刚继位进入北京的顺治皇帝(实际上应为多尔衮,毕竟顺治还是个孩子)也设置了“锦衣卫”来拱卫京师,并且其一把手也叫“指挥使”,其余属官也与明朝锦衣卫的基本类同:
定在京文武官员支给俸禄柴直,仍照故明旧例……锦衣卫都督、一百六十八两 。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各一百四十四两 。署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佥事指挥使各一百二十两 。指挥同知、九十六两 。指挥佥事七十二两 。带俸都指挥使等官、四十八两 。经历、三十六两 。——《顺治实录》
以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总理锦衣卫事 。——《顺治实录》

清朝为什么废除了锦衣卫

文章插图
只不过转过年来,到了顺治二年,清朝的锦衣卫便被更名改姓了,改为銮仪卫 。在那个时代,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机构,在经历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被改名,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巩固完善,更不用说会留下什么样的具体影响 。因此,在历史上它当然不会广为人知了 。
所以不能说清朝没有锦衣卫,清朝的锦衣卫存在了短短的一年 。其原因可能是锦衣卫的名声太臭了,大清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北京,还没能统一全国的政权,必须要在道义上展现自己与腐朽没落的明王朝不同之处,因此锦衣卫这种无论官民都深恶痛绝的机构,裁撤掉有利于树立大清自己的招牌 。
而改名后的銮仪卫,主要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以及皇帝的保卫工作,职责也很重大,只是没有了锦衣卫的特务属性 。銮仪卫的一把手被称为“掌卫事大臣”,其全称是“总理銮仪卫事内大臣”,品级居然是“正一品”,和掌管皇帝宿卫的“领侍卫内大臣”平起平坐,通常都是由满洲亲贵出任 。
清朝的一些“情报组织机构”
实际上,清朝也曾有过“十三衙门”“粘杆处”这种具有部分厂卫性质的机构 。
“十三衙门”是清朝顺治皇帝在位时期,仿明朝体例二十四衙门而设,前身是内务府,包括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仗局、织染局(经局)等 。
十三衙门明面上都是为皇家日常衣食住行等服务的机构,当然私底下这类机构都会有一些打探消息,监视监听的作用,依照明朝旧例都是由宦官掌管 。后来为了避免出现明朝宦官干政乱政的局面出现(实际上顺治帝时期的吴良辅已经有此趋势了,他与外官勾结,互相行贿受贿),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后杀掉吴良辅,裁撤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建制 。
“粘杆处”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血滴子的传说更是深入人心 。它的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是雍正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设立的 。雍正皇帝喜欢安静,最开始设立的粘杆处,只是一些普通的家丁,负责夏季时节捕捉树上的蝉等噪音制造物,也帮着捕鱼摸虾什么的 。
后来由于著名的“九子夺嫡”,雍正为了刺探情报,铲除异己,干些要紧的却又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找来一些能人异士充作粘杆处卫士,于是粘杆处就此有了特务机构的性质 。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 。直到乾隆死后,嘉庆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
此外,大家所熟知的江宁织造(即曹雪芹他曾祖开始,曹家三代任职)、苏州制造、杭州织造(隶属于内务府,通常为郎中或员外郎)这些隶属于内务府的官员,名义上管着江南的丝织品,实际上充作皇帝在江南的耳目 。他们打探各类消息,汇报内容从晴雨物价到官员操守,包罗万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