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寸与厘米的换算公式表 英寸与厘米的换算公式


英寸和公分的换算(英寸与厘米的换算公式)
来看一个别人问我的问题:Tom,你的身材非常棒,你的照片是激励我健身的动力 。请问你的围度是多少?
这个问题总是令我不知如何回答 。随着训练年限增长,我的体重也在增长,我知道这是肌肉增长的表现,但我从未在围度上有明确的目标,我不清楚要把臂围,胸围,腰围,臀围等具体练到多少厘米 。

英寸与厘米的换算公式表 英寸与厘米的换算公式

文章插图
我觉得在健身中追求胸腰比之类的比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我的腰围和臀围长的比胸围还快的话,那么我就可能不是在增肌而是在堆积脂肪了 。
在我年轻的时候确实经常测量自己的围度,我记得多年前测量自己的臂围在不充血的状态下是17.5英寸,充血状态下是18英寸,腰围则常年保持31-32英寸(译注:1英寸=2.54厘米),赛前备赛时会更小一些,用腰带的时候总是扣到最紧的一档 。臂围现在可能会大一些,但我已经很久没测量过了 。
并不是说围度测量不重要,它确实是个监测训练结果的好办法,围度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训练结果的好坏、也可以监测身体各部位是否均衡发展 。
比如偏爱卧推的训练者在围度监测中会发现腿围臀围停滞不前,而胸围在稳步增长,这就提示了你需要调整上下肢训练的比例;
再比如我刚才的举例,如果腰围臀围增长很快的话,你要当心是否训练量不足或者饮食不够严格导致了脂肪堆积,不但影响形象,而且会带来健康风险;
而腰围如果能减少一点儿,哪怕你的肌肉量并没增加,也会造成肩膀变宽的视觉效果,对于健美健体这一类追求外型的运动,“比例反差效果”确实很重要 。
我经常被问到这种问题:“什么才是健美健体选手理想的围度?”我想说的是,虽然业内充斥着各种所谓理想比例、理想围度,但我个人对这种概念很难认同 。围度有它重要的一面,但锻炼追求的不仅是围度 。
在健美健体比赛中,围度甚至不是重要的标准,不会有哪个裁判跑到台上拿尺子量参赛选手的围度,他们更看重选手整体的视觉效果 。同样的,我在自己的训练中也是更多追求一种整体效果,我会把自己喜欢的体型印在脑海中,向着这个理想的体型去努力,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围度 。
片面甚至极端的追求围度是不可取的,一个力形兼备的身材首先应该是各部位的肌肉均衡发展 。想象一下发达的胸肌配上孱弱的手臂,或者粗壮的手臂搭配麻杆儿一样的腿,这种体型不但谈不上美观,还很可笑 。
我对体重也同样并不在意 。虽然我也会定期称体重,但这是为了在非赛季也能保持一定的瘦体重 。我身高5英尺8英寸,赛季体重174-176磅,体脂率4%左右;非赛季体重195-200磅,体脂率9-10% 。
我在赛前三天的备赛中会因为脱水等程序而减去6-10磅的体重 。而赛后两天我的体重就会反弹到180-184磅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健美健体选手该有的体重,在无药检的比赛中我这个体重是很轻的,但17-18英寸的手臂看起来还是有着不错的视觉效果 。
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具对称美的健美选手Steve Reeves的体重也不大,尤其是放在现在这个药物泛滥的年代,他的块头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大 。Reeves很执着地追求他自己认为的理想围度:
臂围:18.5英寸
小腿围:18.5英寸
颈围:18.5英寸
大腿围:27英寸
胸围:54英寸
【英寸与厘米的换算公式表 英寸与厘米的换算公式】腰围:30英寸
在其所著的《古典健体》一书中,他将这一围度进行了细化,以各部位的比例替代具体的数值: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