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读后感精选( 三 )


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关乡村症结的问题,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引人注目而且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作者还不具备专业社会学家或卧底调查采访人员那样解决问题或反映真实的能力,或者说在书中没有体现 。回到开头的话,不将其看做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也就没了缺乏理性和深刻的种种问题,还是非常好读的,让我们看到了诺大中国不容忽视、长期被呼吁也被忽视、沉重又深厚的一面 。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九):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学,结构清晰,非常好读,整本书有八个主题八个章节,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 。每一个小故事大致分为人物自述和作者议论 。但正如作者所说“梁庄是我的故乡,它一开始就是情感的、个人的、文学的‘梁庄’ 。”,叙述起来难免抒情多于思辨 。
作者回到故乡通过对进城农民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乡村政治精英等几大主体的采访,从不同方面去还原梁庄的“真实”状况 。第一章介绍了梁庄的基本情况,家族与人口构成,历史与环境 。第二章讲了梁庄的现状,为了发展经济建砖厂挖沙厂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挖土挖沙,掘地三丈,河流改道暗流涌动,坑塘变淌着黑色淤流的污水坑 。第三章讲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第四第五章讲离乡青年和留在家乡的青年 。第六章讲乡村政治的代表人物 。第七章讲乡村的信仰与新道德问题 。第八章讲故乡的新变化、新生活 。
作者注重真实,这种真实既是她个人经验意义上的真实,也包括对现实的观察、思考与表现 。她告诫自己要避免以自己的知识体系凌驾于村庄生命和生活之上(先验主义),因此采用了人物自述(口述实录)和方言的方式,减少干扰 。使得本书通俗易懂,如同在看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春梅的故事,写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婚后即外出打工,长年不回,女的在家因思念、猜疑,以及被村里人议论羞愧而服毒自杀的故事 。
《中国在梁庄》书写了当下中国村庄的普遍性命运,它让我们感同身受,辗转难眠 。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文化上的凋落,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突出,环境被污染,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村庄失去了魂魄和凝聚力,人们为追逐金钱而四处奔忙,人去楼空,村庄成为了“蓬勃的废墟” 。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我们都是乡愁的记录者 。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十):共鸣
生在湖北襄阳的一个小村庄,正好距离河南挺近的 。作者所写的这些,除了政治方面的,都很有同感 。村里的很多堰塘都干枯了;以前的老房子都荒废了,很多家庭都盖了三层小洋楼搬到公路边上;村里的小学以前到六年级都有,我们上学的时候只有三年级了,再后来,也是垮了,学校的操场老师们拿来种菜了,破败不堪,再没有了文化氛围;我就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养大,爷爷奶奶也毫无怨言的养了四个孙女儿长大;我的村里也有一个脸上长了疙瘩的男人,住在村子后面土屋里,虽然好奇,但是从来没打听过他的人生故事 。信基督教,我们那边也叫信主,提到信主的人,村里的人也都有一种鄙视的感觉,认为他们到处跑,不好好过日子 。。。
和后面的比起来,作者的第一章显得有点乱 。人物太多,太复杂 。但是整本书写的很全面,经济,道德,政治甚至农民的性需求问题,都有涉及 。作为一个文学家,作者没有过多的评价,更多的是记录,是展现农村的现状和村子里各色人物的人生故事,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客观的描述、展现社会现实,让更多人看到问题,看到真实情况,就是作家的职责所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