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寺的传说 关于鸡鸣寺的传说( 二 )


古老的历史遗迹常常伴随着许多传说,甚至还往往依附着这样那样牵强附会的故事,让人感到离奇莫测,难以证明,但人们对于所伴随的传说和故事又常常舍不得放弃 。关于鸡鸣寺的前身,至少有两种有影响的说法,一种是三国孙吴时“栖玄寺”说法;另一种是南朝梁时“同泰寺”说法 。
第一种说法认为,据史料记载,早在孙吴时期,现鸡鸣寺之处就已建有一寺,名为“栖玄寺”,此因鸡笼山北面有栖玄塘而得名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七皇子、建平王刘宏为人谦俭周慎,深得其父王信任,他被赏赐其在鸡笼山东偏北处建宏敞府第 。刘宏于宋大明二年(458年)临终前,嘱咐将鸡笼山下东偏北处的府第捐为寺庙,沿用名“栖元寺”,元、玄同义,南齐时改名建元寺 。孙吴时期开拓了南北向的潮沟(在今南京市机关大院西墙附近),南接城北渠、运渎,经栖玄寺门前,北通玄武湖 。后来,明代筑城时阻断了该潮沟,但此沟的南端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尚存,沟旁尚有几棵老槐树 。从这些资料看,三国孙吴时的栖玄寺该是鸡鸣寺的前身 。还有人认为三国时期,栖玄寺曾是孙吴府第的后苑,晋代时,该地是廷尉署 。如果栖玄寺确实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鸡鸣寺的历史就可向前延伸300年,但是,对这一说法至今乃存在着争议 。
第二种说法认为,鸡鸣寺的前身是南朝梁的“同泰寺”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定: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在鸡笼山所建的同泰寺,是鸡鸣寺的前身 。他们认为:当时的同泰寺范围很大,从山下一直延伸到鸡笼山上 。同泰寺寺内有大殿六所,小殿堂十余所,一座九层浮屠(宝塔),一座七层高的大佛阁,供奉着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 。梁武帝是中国古代最笃信佛教的帝王之一,他曾四次舍身于同泰寺,并常到寺内讲经说法 。这一说法让很多重视鸡鸣寺的人很有兴趣,在他们看来,如果同泰寺果真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由于南朝非常浓厚的信佛风气,由于南朝时健康(今南京)寺庙的盛行(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特别是由于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多次舍身于同泰寺,鸡鸣寺的意义就更不一般了 。

鸡鸣寺的传说 关于鸡鸣寺的传说

文章插图
鸡鸣寺
但是,对于鸡鸣寺就是同泰寺的说法也有人提出异议 。2006年月12月5日,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在《南京晨报》上撰文说明:把同泰寺认定为鸡鸣寺的前身,纯属以讹传讹 。陈济民分析说,从六朝至明及清代中叶以前,文献中都有对于鸡鸣寺的历史渊源的记述,只是到了清嘉庆年间,由于江宁知府吕燕昭主修、四品顶戴刑部侍郎姚鼐总修的《嘉庆江宁府志》把鸡鸣寺后的一段城墙认定为台城故址,才引起了混乱 。这是因为梁代的同泰寺位于台城旁,于是,就有人认为同泰寺乃鸡鸣寺的前身,此后便以讹传讹几近二百年 。实际上,梁武帝所建的同泰寺是在鸡笼山以南里许,约在今兰园以南一带 。据《建康实录》等古籍记载,同泰寺是在鸡笼山以南的六朝都城以内、台城以北 。文献还载,梁太清二年八月,侯景自寿阳起兵,兵入建康,包围建康宫城(即台城),引玄武湖水灌台城,如果台城在鸡笼山上,玄武湖水是淹不到的,此可明证,鸡鸣寺后的一段城墙并非台城,同泰寺也非鸡鸣寺前身 。其实,鸡笼山麓在孙吴时期已建有栖霞寺,栖玄寺才是鸡鸣寺的前身 。
当然,不管鸡鸣寺的前身是同泰寺还是栖玄寺,或是其它的寺庙遗迹,鸡笼山麓的鸡鸣寺也是一座古老的寺院,清朝康熙年间就已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 。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接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帝也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咸丰年间,该寺曾毁于兵火,同年又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他的门生杨锐,取杨锐所诵杜诗“忧来豁蒙蔽”一句,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还写了首五言咏《鸡鸣寺》诗;民国初,又增建了景阳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