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铸“箭”的大国工匠

日前 ,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测试车间副主任崔蕴获提名奖 。 崔蕴从事航天事业近40年 , 被称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 。 为了保住价值数亿元的国家财产 , 他多次参与射前抢险 , 将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火箭装配工作中 。
抢险冲在前
“退休前 , 能和团队一起保障好‘探月’和‘探火’工程火箭发射任务是我最大的愿望 。 ”昨天上午 , 正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任务的崔蕴通过电话接受了采访人员的采访 。
崔蕴告诉采访人员 , 在运载火箭每次发射前的倒计时过程中 , 一旦出现故障 , 抢险队员要进入箭体紧急抢险 , 面对液氢液氧燃料低温传导 , 很容易被冻伤 。 今年5月29日20时55分 , 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 ,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首个经历了两次中止发射 , 直到第三次才取得成功的火箭发射 , 最终发射时间比原定计划推迟了9天 。
“一般的射前抢险需要两三个人 , 耗时五六个小时 , 最多用掉七八个氧气瓶 。 这次 , 4个人在舱里连续抢险48小时 , 用掉了78个氧气瓶 。 ”当时带队抢险的崔蕴告诉采访人员 , 这是新一代运载火箭低温燃料加注后持续抢险时间最长、进舱人员最多、消耗抢险氧气瓶数量最多的一次 。
今年4月26日 , 在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倒计时51小时的时候 , 火箭某单向阀突发故障 , 不能关闭 , 如果不及时解决 , 燃料将无法加注 。 为不影响火箭正常发射 , 60岁的崔蕴亲自进舱指导阀门更换 。 舱内空间狭小、环境恶劣 , 需要半蹲操作 , 他一蹲就是4个小时 。 最终 , 经过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 , 抢险队员终于顺利完成了阀门更换并测试合格 , 确保发射如期进行 。
和死神较量
与这两次抢险的有惊无险不同 , 31年前 , 当时年仅29岁的崔蕴曾在一次射前抢险时与死神擦肩而过 。
1990年7月12日 , 我国首枚长二捆火箭发射前 , 助推器内部突然出现泄漏 。 此时 , 火箭助推器里已经充满了四氧化二氮 , 进舱抢险就是和死神较量 。 作为抢险队的一员 , 崔蕴没有犹豫 , 他戴上滤毒罐 , 在身上洒了些防护碱水就和队友们一起冲了上去 。 很快 , 崔蕴找到了导致泄漏的密封圈 。 他想用扳手拧紧密封圈 , 没想到密封圈已被腐蚀透 , 轻轻一拧 , 里面的四氧化二氮就像水柱一样喷了出来 。 崔蕴回忆说 , 他们戴的滤毒罐只能防护到有害物浓度1000个ppm等级 , 可当时舱内有害物浓度已达到万级、十万级 , 人在箭体里头几乎无法呼吸 。
崔蕴一边强忍着痛苦 , 一边坚持在舱内操作 , 直至危险解除 。 这时他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 被连夜送进医院抢救 。 经检查 , 他75%的肺部被四氧化二氮侵蚀 , 生命危在旦夕 。 医生说 , 再晚1个小时就没命了 。 经过连续多次抢救 , 崔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 第二天 , 躺在病床上的崔蕴听到长二捆火箭成功发射的消息 , 这个因伤痛被憋得喘不上气时都没有掉过泪的硬汉 , 此时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
至今 , 崔蕴的电脑密码中还有这样一串数字:19900713 。 他说:“这一天 , 是我的第二个生日 。 ”
做好传帮带
【用生命铸“箭”的大国工匠】几十年来 , 崔蕴全身心投入我国火箭研制事业中 , 已连续保障我国长征五号系列、长征七号系列火箭全部11次发射及合练任务 。 自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火箭首飞以来 , 与脑血栓抗争多年的他常常在北京、天津、海南三地间来回奔波 。 有时 , 他会借着到北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会的机会 , 顺道回家看一看 。 每次回家 , 他的爱人都会用笔在日历上做记号 , 记录他每年屈指可数的回家日子 。 2015年到2019年 , 他每年在北京家中停留的日子都不足10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