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被称为什么,30岁称为是什么之年

30岁被称为什么年1、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 。是指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 , 言行都很得当 。男子二十岁可以称为弱冠之年 , 而立之年就指人到三十岁,不惑之年指人到四十岁,知命之年就指人到五十岁,耳顺之年就指人到六十岁 。八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人到百岁可以称为期颐之年 。
2、三十而立这是《 论语·为政》中 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 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
3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来成为三十岁的人的代称 。“三十而立”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3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三十而立”,而立是古代人们对于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 , 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
“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 “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 。而“五十知命”说的是50岁就不得不认命,已经无法抗拒;“六十花甲”是指人到60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要认老 。
三十岁叫什么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解析:
【30岁被称为什么,30岁称为是什么之年】三十岁叫而立之年
古代年龄的代称
孩提:指初知发笑 , 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
垂髫(tiao):幼童 ,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 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 , 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 , 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 。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 , 挽一个髻 , 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 。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 , 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 。其时身体尚弱 , 故称弱冠 。
结发:初成年 。《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 。后称元配为结发 。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来因此称二十岁为“而立之年” 。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 。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浩呤甑拇?。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 。《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六十以上曰耋 。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
下寿 中寿 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 , 九十为上寿 。
期颐:称百岁之人 。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 。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 , 故曰颐 。《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
3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来成为三十岁的人的代称 。“三十而立”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30岁被称为什么,30岁称为是什么之年

文章插图
评析
在本章里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 ,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
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
30岁被称为什么,30岁称为是什么之年

文章插图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即农历二月十一) , 名丘 , 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
其他年岁称呼
20岁—弱冠 , 及冠 。
30岁—而立之年 。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
60岁—花甲、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
100岁—期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